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名城名镇频道首页 名山大川 旅行指南 文化遗产 文明古迹 名村 名镇 名城 贤达名流 地方特产 红色旅游 万景台 历史渊源 古建园林

广东镇隆古城

时间:2014/4/3 10:04:00 来源: 古镇网 浏览量: 573

镇隆古城坐落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在东、西两江夹趋之下,汇合于鉴江而为窦江,因而古称窦州。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从唐贞观年

镇隆古城坐落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在东、西两江夹趋之下,汇合于鉴江而为窦江,因而古称“窦州”。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从唐贞观年间到宋熙宁年间的430多年间,它曾是州府治所,后作为信宜县城,更是历经了宋、元、明、清和民国数个朝代。古城中的古建筑多建于元明清代,民国时所建成的古民居多分布在与镇隆古城一河之隔的镇隆古街上。这些古建筑物的风格颇为别致,有中国传统的,也有中西合壁的,显得十分古典而大气。

    据史料记载,镇隆古城有国内颇为罕见的由十三所书院形成的古书院群,以及七个公祠,两家公馆、文明门“红楼”、学宫“大洪国王府旧址”、冼太庙“大洪国招贤馆”、中山公园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尚有四所,红楼“文明门”、大洪国王府“学宫”、大洪国招贤馆“冼太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木也偶有所见。镇隆有意思的是,清代末期它还一度成为反清的大洪国首府。直到1952年信宜县城北移东镇,镇隆古城才变成了一个名叫“八坊村”的古村落。

据史料记载,镇隆古城有国内颇为罕见的由十三所书院形成的古书院群,镇隆有意思的是,清代末期它还一度成为反清的大洪国首府。

镇隆古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农业景观也美不胜收。镇上有连绵千亩的香蕉绿色走廊,有连片数百亩的鱼塘水乡美景,有果香满山的田园风光,初步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信宜的东、西两江汇流与鉴江交合于此,三江六岸绿水倒映,在当地有“小桂林”之称。“三叉海”遍布温泉,具有健肤美颜和防、治各种皮肤病之功效,曾是“旧信宜八景”之一,称“温泉吐玉”。温泉边是宽阔的银色沙滩,是潇遥游乐的好去处,古城、鉴江风光、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相竞生辉,构成一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美丽景观。


众多的文物古迹研究

1、大洪国王府(学宫):学宫始建于公元1354年,历经修建,前有贤关、圣域坊门、棂星门、沣池,中有大城门、名官祠、乡圣祠、大成殿、东西廊,后有崇圣祠、尊经祠、明伦堂,一色经墙绿瓦,庄严雄伟,体现出中华民族精堪的建筑艺术。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陈金江率农民义军攻占信宜县城,号称南兴王,建立大洪国,以学宫为王府,领导农民义军进行反清斗争,成为广东省近代农民起义斗争的重要革命遗址之一。现存有大成殿、东西廊、大成门、棂星门、贤关坊门和圣域坊。199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文明门: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正对学宫24米,宽14米,高30米,取“清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是千年古城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1984年被列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3、古书院群:镇隆古城历代都是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各地学子云集,历代名人辈出,极大地促进了粤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古书院群以学宫为中心,分布四周,错落有至,井然有序,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如起凤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为生童治学之所,并设有廊庑号会,作考试取士之地,称之“考栅”;陇西书院,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广东省勤商学院迁此办学,开设会计、银行、工商管理三个学系;黎照书院,相传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伯深夜阅读书籍,油尽灯枯之际,有老者点燃黎木拐杖照明因而命名“黎照书院”,其意深远,激励后人;顾廷枢公祠,为纪念清朝知县李建枢清康严明、大治信宜而建,引出路不拾遗“三升米地”感人的民间故事。


镇隆古城的变迁,反映着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镇隆古城的发展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显著的说明,其将古今结合的旅游开发方式充分的利用已有的优势,发展经济,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镇隆古城有着由十三所书院形成的古书院群,说明当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证明了古城的悠久文化。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