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品的是舌尖下的文化
时间:2012/6/20 17:11:00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采集侠 浏览量: 567
郭蝈
有一种说法是,“美食是女人的另一场高潮”。那么,《舌尖上的中国》无疑引爆了一场全民高潮,且经久不退。5月14日一经开播,收视一路狂飙,就连长期霸占荧屏的“甄嬛”,在它的风头下也瞬间变浮云。
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CCTV-1开播,首集收视率为0.012,第二、三集就分别飙到0.191和0.201,均值比最近几大卫视的后宫热播剧《甄嬛传》以及家庭剧《夫妻那些事》还高不止一点半点。同时,该纪录片在豆瓣网站由17902人参与评价的分值高达9.5,而《阿凡达》的这个数字是8.7,《泰坦尼克号》是8.9。截至5月22日早10时,新浪微博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讨论记录高达180万条,而由此引发的《舌尖上的母校》话题讨论条数多达260万。一夜间,人人自比“吃货”为傲。
其实,中国文人向来有谈吃的传统,但莼鲈之思未免过于风雅。对每个普通人来说,即使他小时候吃的食物看起来稀松平常,长大了总是难以忘掉那个味道。饮食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居住在广州再久的北方人总要隔几天吃顿饺子,南方人少有能习惯北方的大葱,四川人把吃辣的习惯带到全国,而对于在外地的广东人来说,最不习惯的就是没有炖汤了。
饮食是流动中国的主要文化记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流行则是国人乡愁的集体共鸣。舌尖是个人的,中国则是共同的。北方人在片中不仅看到熟悉的小麦,还看到广东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广西的米粉;南方人不仅看到常吃的稻米,还看到陕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兰州的拉面……如果说这是典型的国家主义视角,那么打动人心的根本更在于藏在宏大叙事下的现代纪录片理念,那就是个人,或者是一个家庭、一个族群的饮食经历与庞杂沉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的内在联系。个人在这部大型纪录片中不是模糊的,他们清晰地成为镜头前的饮食中国的主角。他们多数是普通人,不是专业厨师,也不是美女私房菜,影片《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把他们当作只是做饮食技术表演的群众演员,而是同时展现了他们的生存、情感和命运。正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超常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写吃的和以写吃出名的人也不少,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写得很有味道,但在描写饮食之外主要写的是个人的记忆和趣味。《舌尖上的中国》则区别于传统的文人写法,以现代纪录片的理念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书写带来了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李晋良)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