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亲眼见到那棵魂牵梦萦、神秘的大槐树,我的心竟莫名地紧张起来。 小时候,当父亲说老家在洪洞大槐树,心中十分懵懂:难道祖先像猴子一样生活在树上?或者就是鸟儿,不然为
终于亲眼见到那棵魂牵梦萦、神秘的大槐树,我的心竟莫名地紧张起来。
小时候,当父亲说老家在洪洞大槐树,心中十分懵懂:难道祖先像猴子一样生活在树上?或者就是鸟儿,不然为啥说“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就如同当时儿子缠着母亲问自己从哪里生出来,年轻的母亲常常戏谑地告诉儿子:“从妈妈的胳肢窝里掉出来的”,总是让人充满神秘,新鲜有趣却百思不得其解。
及长,终于知道,几百年前的明初,黄淮平原因战祸连连,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诱骗山西31县(当时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平民集结于洪洞县大槐树下,然后强迫南迁(前后大规模迁民达18次之多,迁往之地达十余省市)。可以想见当时娘唤儿、父携女,“爷娘妻子走相送”一步一回头的悲惨离别场景。
那是一段不折不扣的血泪史。
让我奇怪的是,这种凄惨沉重的感觉渐渐淡出,觋在一种崇高、感动的情愫溢满于胸。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一首20多字的民谣为何流传了几百年,不仅士农工商引车卖浆者流皆耳熟能详,而且化为大半个中国数代人不忘故土、追念祖先的“集体无意识”?
几千年的民族心理积淀,我们看到了太多这种渗透“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故事、意象,天仙配、牛郎织女式的神话故事,“西厢记”之类的多以大团圆结局的才子佳人小说,还有寄托了小老百姓美好愿望的包公形象,象征离别、思念的柳枝、红豆,等等。
面对上述种种,现代人多抱以隔岸观火的心态,唯独这首民谣所传达的寻根意识(归属感、认同感)化为现在澎湃于中华大地的“寻根祭祖”热潮!
这是一脉相连的。蒙昧之世先民便对祖先有着质朴的崇敬。《诗经·丰年》说:“丰年多黍多荼,……为酒为醴。丞畀祖妣(献给先祖和先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神降福祉多多)。” 中国人的家谱修纂是世界上最完备的(不仅有堂号,还分郡望),那其实是对祖先光荣与事功的缅怀与追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先贤教导无论漂流到天涯海角,无论客寓何邦,都保留着慎终追远,不忘祖先的莫德。“慎终追远,不忘根本。”台湾前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黄帝陵前的一声真情呼喊,刹时让中华子孙的心牵到了一起。
“望帝春心托杜鹃”,当那不知名的“思乡鸟”(当地人又叫“神鸟”)清明前后集结盘旋于大槐树上,啁啾鸣啭久久不愿离去,那难道不就是祖先眷恋故土的灵魂的化身!
祭祀黄帝、炎帝总有帝王之气,大槐树祭祖因其民间、平民色彩,更加鲜活。导游小姐一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让我们热乎了大半天。
而当我手捧长香,虔诚跪拜致祭,香烟袅袅中,仿佛听到祖先期许中的质询:对社会有爱心吗,凭着良知
工作了吗,对长辈敬重否,戒贪止嗔绝去贪痴之心了吧?透过祖先慈怜的目光,感到祖先对不信上帝的我没有成为不肖子孙很满意。
于是,紧张的心理趋于平复、释然。
(责任编辑:畅达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