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诸子百家频道首页 诸子著述 历代研究 发现校补 观点探讨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下)

时间:2012/7/30 8:44:00 来源: 诸子百家研究 作者: 张京华 浏览量: 576

六、韩荀的师承渊源 在早期的儒家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都是把仁的概念作为核心,作为首要,从而使仁成为了儒家所共同的核心和理想。孔子认为仁在人类社会中据有统

六、韩荀的师承渊源

在早期的儒家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都是把"仁"的概念作为核心,作为首要,从而使"仁"成为了儒家所共同的核心和理想。孔子认为"仁"在人类社会中据有统贯一切的巨大作用。《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仁"有"众星共(拱)之"、"恭己正南面"的主导作用。所以孔子自己虽然"多能鄙事",有多种技艺,却要最终专志于仁政。《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所拒绝的听讼、军旅、耕稼,恰恰是后来法家一派所最为强调的,而孔子认为远不如用仁那样意义重大。到了孟子,也是认为:"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至于荀子,仍然说:"王者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荀子·王制》)但当这一"仁"的愿望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就形成了儒家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早期儒家大师所以都敏感于王、霸和齐桓、管仲问题,实际上都是因为有理想与现实的这一对立。

孔子和孟子为了坚持儒家的理想,对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采取回避、不承认的态度。与此相反,恰恰是孔孟指责为无道之君和乱臣贼子的一些人,不仅能够道出这一冲突对立,而且能够安于这一冲突对立,处于其中而不为其所困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齐景公身处现实中君和父的位置上,对于孔子仁政的理论概念作这种理解,实在是一大讽刺。当孔子生时,以陪臣执国政的鲁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虎,也曾针对孔子直言不讳地指出:"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齐景公和阳虎所针对的,应该说并不是孔子个人。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不是归结为对某一些个人的褒贬评价。孟子对儒家儒统和异己学说十分敏感,那是他的偏狭。后世学者以是非相绌,如司马迁所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是由于时尚利害之攸关。而在儒家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现象之中,存在着重要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含义。冲突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因此也不能归结于孔子、孟子或者齐景公、阳虎的个人行为。实际上,在先秦诸子这中,只要是具有政治和社会主张的思想学说,无一不存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问题,这一现象本身也正说明了先秦学术思潮的极其深刻的特点。

不过,当孔子生时,儒家思想所面临的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毫无疑问地给予了孔子个人以巨大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鲁襄公四年,陈、蔡联合困阻孔子于去楚途中,"相与发徒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史记·孔子世家》)。弟子门人流困已久,对儒学前途多感失望。子路愠见孔子,问了孔子一个问题:"君子亦有穷乎?"既然是真理,何以行不通?实际上行不通,仍然是真理吗?孔子知弟子有愠心,先后单独召见了子路、子贡、颜回三个最优秀的弟子,以最后摊牌的姿态问了同一个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以至此!"对孔子的这个问题,子路回答说,可能是我们还不够仁,不够智。意思是说,问题出在"理想"一方面。孔子不高兴。

子贡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表面上说问题出在"现实"一方面,实际上是劝孔子稍加收敛。孔子不高兴,认为子贡与世求容,志向不远。

颜回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又说:"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虽然不能容,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能容也要推行下去。不推行是儒者的过失,不能容是王者的过失,不能容才能够见出君子的高贵品质来。颜回的回答表示了儒家理想的正确不误和现实社会的过失不当,但颜回在指出现实社会的过失不当的同时,又承认了现实社会"不容"的事实存在,也就是说,同时承认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而两存。实际上,颜回是回避了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哲学问题,归结而为丑与不丑、见君子与未见君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那样的个人品质问题。听了颜回的这一回答,于是孔子才"欣然而笑"。孔子其及弟子这一集团由此度过了其儒家思想与学派内部分裂的一个最为严重的危难。 (责任编辑:畅达宙)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