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琴棋书画频道首页 传统音乐 古代舞蹈 对弈 书法 篆刻 中国绘画 研究发现 艺海拾遗 知识问答

圣贤光辉下的中国绘画

时间:2013/9/12 15:36:00 来源: 五洲传播中心 作者: 不详 浏览量: 375

中国绘画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位于中华民族摇篮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农耕为主,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阶段,以黄河中游为中心

  中国绘画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位于中华民族摇篮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农耕为主,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阶段,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一种远古文明,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显著的特征)遗址、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4000年,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彩陶达到了中国古代彩陶艺术的巅峰)遗址和大汶口文化(大约在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是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表面出现了不同图案的彩绘画面,包括人物、虫鱼、鸟兽、花草,以及从自然万象提炼的几何纹样,因此,那一时期的文化类型被称为“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罐,距今五千年

 


  “父丁卣”,商代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高35.5cm,腹横26.6cm,上海博物馆藏

 


  “父丁卣”(局部)

  彩陶文化的成就,似乎是为后来的青铜文明而准备的,同时预示着瓷器的诞生。陶器、青铜器和瓷器,都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载体。附丽于“器物”的绘画,其作者是匿名的,比如彩陶的绘制者为刚适应农耕定居生活的部落妇女,而青铜器、瓷器纹样的作者则为工匠。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画工的职业是卑贱的,即使技艺高超、受到皇家录用而成为御用“画师”,想要青史留名,也是件困难的事。中国绘画以作者的身份区分,大抵有两种:画工从事的绘画和文人从事的绘画。

  从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时代的“学而优则仕”算起,中国知识阶层至少已出现了两千多年。他们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官僚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社会文化传承的主体。这个被统称为“文人”的社会群体,十分重视自身文化修养,而诗赋绘画正是其文化修养的一部分。孔子有句名言可用来阐释绘画之于文人的意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就是真理,“德”、“仁”、“艺”都是道的一部分,通过“德”、“仁”和“艺”体验“道”,所以它们是密不可分的。“艺”指艺术,孔子强调“士志于道”,而“技近乎道”,就是说,包括艺术在内的具体技艺与抽象的道之间有一种相似性。“游于艺”,并不是说艺术是精神修养和学术生活之余的一项休闲活动,尽管有娱情养性的功用,但更主要的,是认识、接触“道”的一种途径。

  文人是掌握封建社会话语权的阶层,他们著书立说,反复阐述自己作画的思想、智慧和情感,讨论技法的优劣,因此实际上掌握了绘画的评判标准。这还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文人喜好发表画论,既然艺术是追求“道”的途径,画论即是对“道”的一种阐释。常用的论画术语无非“形”、“神”二字,所谓“写生”,不过是依物描摹;“写真”,是描画物的外形;由写生而写真,继而求传神,所有的中国绘画大师,无不在描绘自己对艺术真理的领悟心得,从而完成对美的本质的揭示。文人作画,讲求遗貌求神。所以最受推崇的画家,不仅需要对画面有一种控制能力,而且要能通过绘画证明自己是一位哲人。宋代(960-1279年)以降,文人画家更热衷于以漂亮的书法、以诗文的形式,将他们的高尚情怀和精妙见解题写在画上,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绘画的作用在于传神,二者都超越了写实功能。中国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1865-1955年)有云:“书画同源,贵在笔法。”汉字书法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被文人画家应用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在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绘画技法的基础。


  “蜗身兽纹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 1世纪),高14.7cm,口径18.4cm,上海博物馆藏


  以绘画为业的画工乃至“画师”,即便画艺高超,精神上仍是不自由的,受制于他人意志的支配。他们工于满足顾主意愿,描绘一般世俗和宗教场景,写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主要作为装饰。相反,社会地位较高、将绘画作为一项学术活动,或是兴趣、消遣和游戏的文人画家却享有更大的表达自由——绘画的目的不是模仿客观世界,对他们而言,描绘首先是为了抒发胸臆,心灵先于自然而存在,绘画中的“山水”并非自然风景的机械重现,而是结合了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体。从事高雅绘画的人一般都是饱学之士。

  事实上所有后世文人都是先贤思想的追随者、领悟者、阐释者和实践者。孔子《论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经后世的儒学家反复阐释,将道德和个性取向与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倾向联系起来,中国封建社会文人主动选择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亦或退隐江湖,都会受到道德的评判。这虽非直接针对绘画,却对后世绘画美学产生  

  谈的是哲学,同时也被看作是一部足以指导艺术创作的精练的画论。因为无论哲学还是画论,都以“道”为论述的中心话题,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都是非常深刻的经典语录。

  另一位堪称中国画家集体“精神导师”的古代圣贤是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他认为真正的画家与那些拘谨、斤斤计较于礼节的“众史”不同,应该自由自在、听任自己的性情发展。庄子的著作中不只一次地表达过这种思想:“天地有大美”(《知北游》),应“顺任自然”,“虚静”、“凝神”都是他提倡的艺术创作心理。庄子还讲过一个“解衣盘礴”(《外篇·田子文》)的故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宋国的国君请一些画家到他的宫殿作画,受邀的画家大多因受宠若惊,行为拘谨地恭立一旁。唯有一名画家放松自如,不拘礼节,不仅迟到,而且例行公事地行过礼后,便回到自己的住处。宋国的国君派人去观看,见他解衣裸身,盘腿而坐。宋国君主说:“好啊,这才是真正的画家!”

  道家推崇素朴之美,反对雕琢、绚丽。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也有相似的言论,认为“五色乱目”(《天地》),“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刻意》),强调“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老、庄摈除“五色”、推崇素朴以及“解衣盘礴”的思想,启示了代表中国绘画最高境界的水墨写意画。

(责任编辑:刘莎)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