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全球经济要运转起来,就不能避开中国这个枢纽

时间:2018/4/24 9:26:40 来源: 凤凰网文化 浏览量: 473

在2018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罗振宇推出了他心目中的年度好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联合逻辑思维共同推出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以下简称,《枢纽》),这个现象级图书上线不到48小时,销量即逾5万册,本誉为“2018年开年之书”。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读行自在”沙龙请来了这本书的作者,外交学院教授施展,与前来参加沙龙的读者一起解读中国。

活动的当天北京下起了雨,但依然阻拦不住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枢纽》北京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冒雨前来的人,淡雅宁静的阅读空间,亚朵酒店的阅读空间很快被从四面赶来的人们填满。这里经常组建图书分享会,并提供60万本图书的免费借阅服务。当天的图书分享会,是响应世界读书日的号召,也是《枢纽》这本书,将为我们解读我们思考的问题。

面对热情不减的读者,施展说道:“ 可能这次大家对经济相关的话题比较感兴趣;今天咱们就从一个比较热点比较大的问题开始,就是中美贸易战;顺着中美贸易战开始聊,逐渐切入到更深的领域。”

关于中美贸易战,施展解释道,“这次贸易战发起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看,我觉得这个贸易战是中美内在的结构矛盾,短期内很难化解。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有过多次的创新经济,只要有创新经济的出现,就有传统产业的被摧毁,继而带来失业等社会问题。传统产业消失,其实会拉动更多行的产业增长,失业的问题就被解决了。但这次,美国的创新经济产生不同与以往,以前的创新依托于硬技术,意味着天然的具有竞争壁垒。可我们看这次的创新,是超级创意,基于观念创新,就不具有天然壁垒。只能比谁更快,时间壁垒,必须确保时间效率,就只好要外包出去,生产流程甩给别人。那问题是,谁能承接这些外包?刚好,中国因为一些历史机缘,中国符合了外包所需要的所有偶合。”

以热点现象和问题作为开篇,施展与读者一起分享自己历史研究中的发现与见解,而他中美贸易战细致的考察,让读者听得入神,“效率要求你足够专业化,而专业化的风险巨大,上游的创意一变,下面就全死了,所以又要求有弹性。这就是我说的,外包的苛刻条件;而中国,刚好满足。”

施展在东南亚考察时发现,很多加工厂专业到极致,这个例子被罗振宇在其跨年演讲时援引过。专业化和弹性必须要求同时成长,有要求有空白的大片开发区存在,这就要求”城市化先于工业化”,这违反了正常的经济逻辑。中国又神奇地符合了这一苛刻的条件。

“即便是技术要求很低的产品,只要大于五件零件,就一定是中国制造;对供应链要求低,但对远距离物流要求很高;你将这些因为考虑进来,你就能明白玻璃大王曹德旺会搬到美国去生产。”对于川普的做法,施展表示可能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而将制造业中心转移中南亚,对中国的冲击也不大,意味着以中国为中心的工业链在扩大。

全球经济要运转起来,就不能避开中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是一个枢纽。施展笑说,很多人看到我这个书名,就以为我是说中国是世界中心,然后开始骂我。其实我并没有这个意思,世界中心很长时间都会事美国,这毫无置疑,但同时也不意味着说中国没有机会。

从中国到美国,从欧洲到东南亚,从历史到现在,施展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将各种抽象繁复的知识提炼成易懂有趣的故事,为读者们答疑解惑。不间断的侃侃而谈,并没有让施展语速慢下来,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授课任教的经验,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会依然节奏有序,牢牢吸引住读者。

“现在对于历史的讲法,无论对内对外都有严重的问题,中国史基本就是中原史,边疆要么不出现要么出现的都是坏人,而今天忽然要求一家亲,这非常突然。”这本书的意义正是基于此,施展表示我们对内历史的讲法,必须要调整,要突破中原史观,并且不能将草原史和中原史并列讲一遍。

既然多元,为什么不能多体? 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突破中原史观的任务就没有实现。不能农耕,就不能儒家化,甚至汉人如果迁移去这种边疆地区,还需要突厥化。所以,为什么多元还能一体呢?施展说自己的书,找到了一个答案。

例如基于最底层的生存逻辑,施展找到一套完整的经济逻辑,即只要中原统一,草原才会统一;反过来,草原的统一,会给中原巨大的军事压力。没有草原帝国,中原帝国就不会是后来的演化逻辑。中原草原共同演化,最终成为一个新的体系。

我们找到这样的逻辑,中原边疆的问题就有了突破口。那么,什么是“我们”呢?近代史的解释中,完全是悲情史,面对世界是敌我对抗的关系。像火爆全国的《战狼》和“虽远必诛”, 施展觉得这部电影演的很让人气愤,电影里的非洲和现实中很不一样,施展表示自己对非洲很熟悉,去过很多次,但都不是艺术镜头中的那样的。而这种民族情绪,不被更新,意味着未来即便拥有凯恩斯方案,政治上也不会获得支持。所以,“我们”的定义,绝对不能用悲情史去塑造。

史观不去转换,同样的事实会被解读出不同的结果。我们今天的观念系统,并不是对事实了解的不够多,正是基于过去的那种史观。对史观的更新和转换,是施展著书的立意所在。

严格说来,《枢纽》并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要重塑史观,施展希望能够在书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追问,一我们是谁;二我们到哪儿去。“先给出事实解释,再给出价值判断。”

施展反复强调,解释事实,并不等于认同事实。他笑着说,网上很多哥们儿一看到我对这个做解释就激动地骂我。不同的声音,很多争议,这些对施展来说都是好事,这意味着很多问题被提出来,被更多人看到,那著书立作的意义也就不会浪费。

当明白了中国未来会成为世界的枢纽,终局性地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就更容易提前重新定位和规划自己的未来,抓住这个时代的红利和机会。在这个关键节点,每个人都在思考未来。《枢纽》在这个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方法,施展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其对于世界秩序深刻塑造的探讨,为解释“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