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瓶颈与出路:青年作家创作论坛”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时间:2017/10/27 9:15:01 来源: 凤凰文化 浏览量: 339

10月24日,由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十月》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瓶颈与出路:青年作家创作论坛”主题活动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该活动是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核心文学活动之一。以70后为主体的一批实力派著名青年作家鲁敏、乔叶、张楚、弋舟、李浩等汇聚一堂,探讨文学尤其是有关小说创作的话题。活动由《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主持。

在中国当代文坛,“70后”的概念是伴随着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推出“80后”作家诞生的,带有一定的被动色彩,因此存在着“被遮蔽”的说法。但随着时间流逝,就纯文学领域而言,80后作家还未完全成熟,70后为主体的中青年作家已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具体分析,70后作家成长环境有其特殊之处,既与传统血脉相连,又有足够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他们的创作,具有很独特的经验值得探讨、挖掘。因此,研究他们的处境和创作状态,探讨这个作家群体创作的潮流与方向,推动他们写出标志各自顶尖水准的精品力作,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活动现场,鲁敏、乔叶、张楚、弋舟、李浩等依次发言,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自己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找到出路,展开了激烈论辩。

鲁敏

乔叶

张楚

弋舟

李浩

谈到瓶颈,鲁敏认为,是个“正面的词”,瓶颈可以理解为“转折、拐弯、或者变异新的空间”。

《特别能战斗》作者石一枫这样形容心目中的瓶颈:“过去我们看一篇小说,会觉得这篇小说写的真好。过几年,觉得这篇小说没有什么意思,看别人作品是这样,看自己作品也是这样。这种瓶颈是好事,说明你品位提高了。”

石一枫

《陌上》作者付秀莹在谈到自己如何面对瓶颈时,认为“出路还是写自己熟悉、愿意写、内心特别愿意触动那一块。”付秀莹说,“所幸每天特别愿意坐在电脑前写小说。每天跟文字在一起,这种连续性让你保持新鲜激情,特别幸福的感觉。”

付秀莹

针对创作,作家蔡东谈到“小说不用张望求变,也不用去担忧过时,因为有一些效果只有依靠文字足够的耐心和间接,依靠文字的细腻和低速才能显现,恰恰是小说之所长,小说可以不断的实验,但是与其仿造其他艺术的形式,不如尽可能守住小说的根本,把小说写的再舒缓一些、从容一些,尽可能表现复杂。”

蔡东

对于瓶颈,作家张楚表示要“顺其自然”,他说“瓶颈可能每个作家都有,可能写着写着瓶颈就会自己碎掉,会有更多光笼罩过来”。

作家沈念道出了创作中的焦虑,“我觉得文学、小说需要复杂的经验、精神来诠释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小说、艺术的难度。”关于出路,他认为“既写出这个时代共同的精神,照亮我们生活、生命的世界,又呈现小说内部孤独的个体,照亮个体的内心,让世界复杂性存留。”

现场讨论内容涉及继承传统与创新抒写、童年经验与现实生活、小说的形式内容与情节语言等很多方面,活动氛围活跃热烈,且极具专业深度。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