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中国年”:老传统“醉”游人
时间:2014/2/10 12:30:0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王学涛 梁赛玉 浏览量: 439
春节临近,平遥古城内花灯高挂,窗花绽放,联墨飘香,一年一度的“平遥中国年”又一次引来众多海内外宾朋。徜徉街头,古色古香的传统年味让游人陶醉其中。
平遥古城是中国北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旅行家丹·莱文曾评价道,当其他城市完全现代化时,平遥古城仍然保留了“老传统”。
迎薰门内小广场上,飘着墨香。百余名老艺人挥毫泼墨,向当地民众和游客赠送手写春联。一大早两排长长的“人龙”就形成了,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客人。
“连续5年排队领春联了,还是手写的好,古风古韵,有感觉。”60岁的平遥古城居民雷玉兰说,为了能多得到几幅手写春联,她和女儿分别派队等待。不一会儿,一幅“春风送暖花千树,骏马扬蹄路万程”的春联就送到了雷大娘的手里。老人乐呵呵地连说:“你看,字写得多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过年,中国人会把写满新春祝福的春联贴在门两侧,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近些年,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正在取代手写春联。但在平遥,传统仍延续着,街市上卖手写春联的小商贩的生意依旧红红火火。
游客陈琼好奇地加入了长队中,希望讨一幅手写春联回家,出乎意料的是,当地老艺人王少泉非常热情,几分钟时间大笔一挥,一匹奔腾回首的骏马出现在了宣纸上,并祝福她马年“马到成功”。
“太开心了,得到了老人家这么真诚的祝福。”陈琼说,手写春联的老传统绿色环保,没有印刷春联的污染和浪费,更重要的是带着暖暖的心意和浓浓的年味儿。
古城里,灰色砖瓦房被时光打磨得失去了棱角。循着平整的青石板路,火红的灯笼和古朴的宫灯,横纵点缀着古巷,缺少了“声光电”花灯的繁华,小城更加安详静谧。这里,灯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注脚。
“我最喜欢这里的灯,好美。”60岁的伊莲娜来自法国巴黎,她一边仰着脖子琢磨花灯的造型,一边向记者询问这些花灯的名字、来历。当记者告诉她“宫灯”曾在皇宫中流行,在民间只有富裕大户人家才用时,她赶忙掏出相机摄影留念。
伊莲娜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在宁波、上海、西安等城市,密集的高楼大厦让她看到中国的飞速发展,但只有平遥能让它感受到中国原来的样子。“感觉这里是古老中国的缩影,能体会到‘中国新年’的老传统和年味儿。”她说。
入夜,逛了一天的游人坐在民俗客栈旧式桌凳前,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儿,品上一壶浓郁的黄酒,贴着窗花的窗户里传出欢声笑语。
“以前从不喝酒,来到这个有名的晋商故里后,听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行时路经平遥,喝了当地黄酒,大加赞赏并赐名‘长升源’,不喝点太可惜了。”“90后”的天津游客李以平说。没喝完一壶,他和几个好哥们就倒头睡着了。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至2月15日(农历正月十六),平遥古城将向中外游客展示原汁原味北方汉民族传统的年俗文化,游客可以和当地百姓一起包饺子、点旺火、猜灯谜、看大戏、观社火等。
“中国年文化是团圆、孝亲的文化,重视‘和’‘合’双重意义。过年的一些老传统是有凝聚力的,尤其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如果丢却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减弱。”平遥县文联主席赵永平说,平遥古城不仅完整保存了明清的古建筑,还使传统民俗保留了下来,中外游客在此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