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诗与元宵情
时间:2014/2/17 14:16:00 来源: 山西日报 浏览量: 463
元宵节作为最富诗情的传统佳节之一,无论从李商隐的“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还是薛道衡的“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都是以诗歌形式对元宵盛会的生动描述,古人在元宵节观月赏灯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元宵诗篇,寄托了不尽的情怀。
那情怀首先是悠悠自得的闲情。唐朝时,元宵之夜观灯游乐已极盛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夜游。“文人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其中被称为绝唱的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将元宵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代董舜民的 《调寄御街行·元夜踏灯》词云:“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总是团圆月。”把观灯的少妇描写得极有韵致,体态盈盈,半戏半嗔,不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还把笔触深入到观灯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那情怀还是乐观向上的热情。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婉约含蓄,意境优美,余味无穷,为世人所传颂。唐代诗人张肖远的《观灯》诗写道:“十万人家火烛光,开门处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通过这些描述,可见当时观灯规模之大,甚为惊人。
那情怀亦是壮志凌云的豪情。唐伯虎曾赋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再看隋炀帝的《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由于他一国之君的特殊身份,流注于笔端的,却又是另一种别开生面的王者之气:“法轮天上转,梵音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天上人间,钟磬袅绕,祥云与紫焰齐高,良辰美景,令人神往。
那情怀同时也包含了离愁别绪之柔情。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通过元宵观灯,触景感怀,抚今思昔,表达了词中人不胜悲伤的心情。北宋毛滂的 《临江仙·都城元夕》“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透过对元宵繁荣热闹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他幽独伤感之情,读来雅丽清新,哀婉回肠。李清照的词为婉约派之宗,她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淡雅清丽,委婉精工,情景交融,跌宕有致。全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比照,抒写国破家亡。愁苦落寞的情怀,感情深挚,幽婉凄丽,堪称元宵词绝唱。
天上、地上、水上、人间、仙境……一片歌舞升平、金碧交辉!古人留下的诗、词、曲,无不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元宵画面。细看一下,都离不开一个“灯”字,点明一个“月”字,突出一个“闹”字,表现一个“乐”字,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