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免费电影大餐的75岁老翁
时间:2014/5/14 9:50:00 来源: 山西日报 作者: 郭丽湘 浏览量: 411
“核心提示”
时间:2014年4月26日上午9:00
地点:太原解放电影院
场景:拥挤的售票台,热闹的影厅,从电梯里蜂拥而出的人,甜腻的爆米花香,嘈杂的讨论声……电影就要开演了,他们为头天新上映的80后怀旧电影《同桌的你》而来。
四楼热闹的人们,却不知五楼的一个影厅,正迎接着另一批人:影厅将要上映的是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1980年的电影旧作《最后一班地铁》。这是在解放电影院播出的第172场免费电影,是为热爱经典电影、文艺电影的人奉上的免费电影大餐。这帮在周末起大早赶来的是高迪斯电影沙龙的会员。进场时,大家都会亲切地问候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朱教授,腿好些了吗?”这位老先生就顺嘴俏皮地回那么一两句:“嗨!还成,经得起摔打,骨质不疏松。”
这位大家嘴里的 “朱教授”叫朱仁声,被称为“高迪斯电影沙龙灵魂人物”,今年75岁了,在他脸上,看不到岁月的磨染,却依稀可见孩童般的初心,尤其是和电影沙龙会员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是奉送免费电影大餐的人。
电影沙龙的第172场电影
在这里,没有爆米花香遮住电影的味道,没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打断电影的叙事,没有交头接耳破坏电影的氛围。周六上午9点,沙龙会员手持一张鹅黄色的电影票静悄悄、有序地入场,上面印着“《最后一班地铁》,全然的法式路子,战争、艺术、人性……”这张窄窄的观影券,满当当地盛着电影简介、影评,与其说是电影票,不如说是观影指南。9点开始入场,9点半,收票已经有50多张,半个放映厅坐了人。
开演前,主持人会在前排对影片做简要介绍,这次的主持人是太原师范学院电影系的张霞老师,她像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地介绍着即将播放的电影《最后一班地铁》:“大家知道,法国是世界电影的发祥地,法国电影是世界电影的引领者……最后,看这部影片时希望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观看,什么是法国精神,什么是爱情,婚姻与爱情之间该如何做选择。”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场电影结束了,而电影盛宴却未完。意犹未尽的观影者会集中在四楼的贵宾厅,围坐一圈,开始畅聊观影感悟:
——“法国精神就是自由平等博爱嘛!”
——“可是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最后一班地铁呢?为了留有想象空间还是隐喻。”
——“我觉得法国式的爱情和中国独霸式的爱情截然不同。”
——“我用摄影爱好者的角度看,这每一幕都像油画一样美。”
——“我想问,爱情都去哪儿了?”
从影片故事到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到深层次的价值观,一帧帧细致画面到背后反映的人物情感变化,大家畅所欲言,这个沙龙简直就是专业影评团队啊!
聊着聊着就聊远了,聊深了。
心理医生肖彤说:“我认为法国人对待战争与生活的态度,从心理学角度,反映了一句话就是你觉得今天很困难吗?可是明天可能比今天还要困难。所以他们才会如此豁达,在剧院里忘记外面的轰炸。”朱教授补充:“是啊,我也听过一句话,烦心的事,要么你放下它,要么就放下你自己。”
一直到12点半,大家还迟迟不离去。
这就是朱仁声的电影沙龙,这就是影迷的电影沙龙,这是大家的第172次活动。朱老是沙龙的发起人,但他总说,“不管你做什么,包括电影,包括沙龙,任何成果都是属于大家的。”
沙龙的那些人们
省城电影沙龙2011年10月成立,当时在北京和杭州也有,但发展3年后,只有太原还坚持每周活动,已经播放172场电影,会员人数已经200多人。这个庞大的沙龙来源于一次会面……“有次开会,参加的有高波、姚芝楼、陈明华、刘贵卿、白琴,还有解放电影院总经理赵菽红,大家聊起来电影,觉得应该有个组织给爱好电影的人一个平台观赏电影,提高文化品位,然后就搞了。”朱仁声说,这几个就算是沙龙的发起人,也一直支持和关注沙龙的发展。
太原解放电影院总经理赵菽红原来在文化部门工作,凭着文化情结(用朱老的话说“不甘心电影院仅仅卖票放电影”),带着对经典电影的热爱,慷慨地为沙龙无偿提供平台。他说:“好电影,过去就过去了,下线就不再上了,我们电影院就提供一个平台经典回放。”沙龙成立虽易,经营却需要毅力。很多自发的文化组织归于一盘散沙,而这个电影沙龙还能保持生机,原因在于沙龙里有一群真正爱电影、愿奉献的会员。
电影沙龙是有门槛的,朱老就是把关人。虽然每周都会随机向公众免费发放20张电影票,但真正有电影知识储备,耐得住平缓的叙事,又读得出深层内涵,还谈得来电影艺术的观众真的不太多。所以,这里会员虽然不交会费,却是有门槛的,门槛就在于是否能看懂艺术电影、是否能坚持周周参加活动、是否有老会员介绍。正是这样的严进宽出,才保持了一批口味挑剔、格调甚高、真正热爱电影的会员。一位优雅的阿姨说:“其实大家都很忙,但是就算忙,周六上午的时间一定要空出来,来看电影。”“我们把机会给那些最需要的人,不要坐不住、图虚名、找感觉的人。”朱老如是说。
这批会员不是沙龙的客人,更是主人。朱老说:“我就是带大家一起玩的老顽童,我把大家带进门,舞台一切交给大家。”确实,这些电影爱好者中,有从事电影事业的、传媒工作的,有商人、医生、老师、作家、学生甚至一些领导干部,进了沙龙就不提身份,其中很多人都义务地承担着各种经营沙龙的必须工作。医生张淑翔每周都会给“各位亲们”发短信,通知大家本周电影片名、介绍,《新作文》执行主编张水鱼会在专栏中做每周电影的影评,桑医生维护着大家的微信群,榆次的摄影家郭志宽,无偿为大家拍照片、洗照片,还有饭店老板要求为沙龙提供场地和食品,健身会所的经理“想为沙龙做点什么”。他们聚在一起,不为名利,只为电影;他们奉献多,索取少;心灵交往多,物质交换少。他们是一群重视呵护心灵的人,也是爱生活爱艺术的人,在沙龙中,寻找到了同样涵养心灵、在电影中穿行思考的同类。
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呢
朱老的头衔很多,他是太原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也是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是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又是沙龙的艺术总监。之前,教书育人是主要工作。退休前后,他就开始像“超人”一样从事电影方面的工作,不仅看电影、写影评、讲电影,还写剧本、拍电影,组织沙龙活动。他爱电影,他说电影是最综合的艺术。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
——“看电影,是在看不见的地方看电影,看电影没演的,话说尽了就没琢磨头了。”
——“电视剧是小说,电影是诗歌。”
3年来,朱仁声每周都会精心挑选一部片子,有的得过金棕榈,有的得过奥斯卡,有的什么都没得过。他说在他心中有一部自己的电影史,他会在里面披沙拣金,挑选最值得看的。他的电影史中,文艺片重于商业片,欧洲电影高于美国电影。朱老也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观影响着会员,好多会员都慢慢爱上艺术电影。他们说:“看一部艺术电影,就像是又活了一次人生。”
朱仁声说:“人一定要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就要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做个大写的人,别趴下,要对别的人有好处。”
笔者问朱老为何不休息下来,过过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他说:“有些人没法理解我,就像中国人没法理解法国人的爱情一样,在我看来,爱就是奉献。是啊,我可以每天买买菜,逛逛公园,可是有能力的人就多做点,做也是活着,不做也是活着,那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呢。”
今年5月以来,朱教授又起早贪黑,挂着艺术总监的名头忙活全省微电影大赛。他说,一切停当之后,一定还要拍一部电影。
黄忻渊 /文图
“相关链接”
近期已放映及将放映的影片(从第158场开始)
158《爱在午夜降临前》
2014.1.11159《实习大叔》 2014.1.18160《小飞象》 2014.1.25162《浓情朱古力》 2014.2.15163《第三人》 2014.2.22164《因父之名》 2014.3.01165《弱点》 2014.3.08166《相助》 2014.3.15167《绝美之城》 2014.3.22168《万尼亚在42街口》
2014.3.29169《为奴十二年》 2014.4.05170《贵妇与公爵》 2014.4.12171《萨拉邦德》 2014.4.19172《最后一班地铁》 2014.4.26173《穿红靴的女人》 2014.5.03174《空房间》 2014.5.10175《奥斯卡短片》 2014.5.17176《偷书贼》 2014.5.24177《蝴蝶》 2014.5.31
“朱仁声微档案”
朱仁声,笔名伊克昭、田婴、小雯、乐夫等,1939年生,1958年参加工作,太原市教育学院教授,山西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历任太原市教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和社会教育部主任,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逻辑学会会员、山西省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共有戏剧、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2000余篇,教学论文200余篇,出版有儿歌集 《小河也喜欢》《化一只彩蝶飞行》、诗集《飘落的音符》、摄影诗歌集《腾飞吧!巨龙黄河》、编写电影剧本 《花瓣飞上天》《101朵玫瑰》《野孩子》等,导演过世界第一部献血片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