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刘东等:国学热兴起来自人心饥渴

时间:2014/9/16 8:41:00 来源: 腾讯 作者: 李晋良 浏览量: 319

【编者按】现在的国学热和人心的饥渴是有关系的。从五四开始毁掉孔家店,文革的时候砸掉一切,现在是儒家缺位的时代。近日,作家止庵、清华大学教授刘东、复旦大学教授吕新雨

【编者按】“现在的国学热和人心的饥渴是有关系的。从五四开始毁掉孔家店,文革的时候砸掉一切,现在是儒家缺位的时代。”近日,作家止庵、清华大学教授刘东、复旦大学教授吕新雨、华东师大教授顾红亮做客世纪文景人文思想沙龙,腾讯文化战略支持。在现场提问环节,许多观众都提出了如何看待当今的国学热,以及如何让孩子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问题。刘东教授认为,国学热来自人心饥渴,儒家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出现复兴。以下为部分实录:

刘东等:国学热兴起来自人心饥渴

活动现场

中国人缺的不是文明教育而是文明习惯

止庵(专栏作家、学者)现在很多官方的宣传里面不断地加入很多儒家的东西,现在的社会对儒学的推广力度恐怕不亚于过去,但是现在连从事教和从事政治的人本身都堕落,别说是教化别人。这是我非常大的一个困惑:一方面有人在那儿推行,另外没有人接手,这个事情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我认为,中国文化只是中国一部分人的文化,普通大众基本上跟这个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说这么悲观,有什么办法呢?与其讲文化不如讲习惯,礼貌之类的东西,未必就是通过教育能够实现。我觉得,什么时候我们从礼貌到礼仪,什么时候变成我们的习惯,什么时候我们就是礼仪之邦。应该说,至少到现在为止,这个文明还不是中国人的习惯,我觉得文明这个东西,从孔子到梁先生,他们终其一生,那么大的德行、智慧都做不到通过教育实现。因此我认为文明这个东西是习惯使然,中国人缺的不是文明的教育,而是文明的习惯。

国学热兴起源于人心饥渴

刘东(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现在的国学热和人心的饥渴是有关系的。从五四开始毁掉孔家店,文革的时候砸掉一切,现在是儒家缺位的时代。为什么儒学这么好,社会这么坏,因为整个社会形成时没有儒家。现在大家想起儒家,好像我们天然就是儒家,其实我们现在比韩国人还不是儒家人。

由于最近国学从民间热起来,现在上面也不抗拒,从善如流。也许我,也许在座的各位,也许还有别人,希望继续出现儒家。在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想到,儒学三宗,尤其梁漱溟先生的坚持为儒学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文化,尽管命若游丝,仍然迎来新的辉煌。

社会自救需要儒学力量

吕新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实际上晚清到民国初年,城市化过程已经开启,乡绅作为乡村社会最核心力量的层面,不再对乡村社会保护而是剥夺,所以儒学的没落是一个后果。

如何理解今天的儒学热,儒家讲理,是在法之外,法家和儒家的关系一直非常的紧密,不仅仅是靠法,而是靠理,理是在一个社会当中成长起来的。为什么大家认为今天需要国学了,并不是我们发现国学好,而是这个社会需要自救,寻找各种自救的力量,儒学是其中的一种,但是我不认为他是可以包打天下。

老师家长言行带有儒家风范 可影响孩子终生

观众提问:相比以前的教育,现在孩子们对《三字经》、《弟子规》不感兴趣,认为太枯燥了。如果学儒学从孩子抓起的话,有什么好的窍门?

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我听说有一种儒学培训班,我也去参观过。那里布置的场景都是仿古的,但是我没有具体深入参与,不是太清楚这个效果是怎么样。我想补充一个意见,我们理解儒家有不同层面,有被意识形态化的、跟政治结合比较紧密的儒家,有纯粹式作为学术思想的儒家,还有是成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儒家,这种儒家是熔化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当中的一种儒家的传统。

我们来理解儒家这个传统是断还是没有断,什么时候断,可以争论很多。但是我刚刚讲的三个层面中的最后一个层面,也就是作为生活习惯的儒家,这个传统没有断。你可以说是意识形态儒家断了,或者是学术层面的儒家断了,但是生活习惯的儒家这个传统没有断。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角度,老师、家长、父母他的言行会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孩子,家长、老师的言行,如果是带有儒家风范,潜移默化,这个教育是会影响终身的。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