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松:文物保护应从“抢救性”转向“预防性
时间:2013/11/26 11:13:00 来源: 科技日报 浏览量: 507
重庆大足石刻许多造像表面造型已模糊不清,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照片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甘肃庆阳北石窟寺露天造像目前几乎损失殆尽;近十年来,我国古代城墙先后发生坍塌事件多达14次,仅平遥古城城墙就坍塌了3次。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急需实现从抢救性保护阶段向预防性保护阶段的跨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宏松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抢救第一”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原则,但我们抢救性保护的速度往往滞后于文化遗产的破坏速度,加之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这种破坏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他指出,结构和材料是古代建筑物、构筑物和艺术品所赋存或依托的物质基础。由于在长期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往往导致结构和材料性能的衰变直至失效和劣化,所以急需展开文物结构和材料劣化评价体系及预警理论研究,对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
李宏松解释说,文物结构失效和材料劣化预警理论研究首先要揭示和再现文物结构失效和材料劣化的全过程;其次,通过对同类型、不同年代文物劣化现状及机理的研究,在研讨各类检测指标与保存时间、保存环境间的相关性的基础上,从而获取适合各类文化遗产监测的特征检测指标及预警判据。他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能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和生产活动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