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非遗”承旧启新
时间:2013/11/27 10:45:00 来源: 解放网-新闻晨报 浏览量: 589
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昨天公布,并在群众艺术馆展出。22项代表性名录项目汇聚了海派文化特色,而一些在上海文化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文化,也让本地市民“耳目一新”。
杨浦工人大锣鼓
老工业区时代产物
说起杨浦区的“工人大锣鼓”,市民一定不会陌生,逢年过节、喜庆之日,总少不了它的身影:在直径大于1米,最大可达2米多的鼓面上,约40余人在卡车上边行驶边敲打,铿锵的音色,壮观的景象,自成一派。
据杨浦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浦产业工人在苏北锣鼓的基础上改进,以“鼓大”、“人多”、“流动”为特点,形成了“工人大锣鼓”的鲜明特色。工人大锣鼓的敲击十分讲究技巧—“响鼓不用重锤敲”,把握好小鼓棒的敲击节奏,做到敲鼓无滞音,便能营造出“动时山崩海啸,静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工人大锣鼓”也见证了上海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折射出了都市移民文化和工业发展的融合。
兰花栽培技艺
六成兰花上海命名
在此次22项代表性项目中,“兰花栽培技艺”的跻身,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传承人冯安清告诉记者,上海虽不是兰花原生地,却在开埠后集中了明清时期中国大部分名品兰花,“可以说,中国兰花60%-70%都是在上海命名的。”冯安清介绍说,清康熙五年,就有“蜂巧梅”,这之后,“上海梅”、“申顶”、“春一品”数十种兰花名品在上海命名,民间的“艺兰”活动非常盛行,一年两次集中在城隍庙一带的兰花交流活动,深受文人、商人和百姓喜爱。
木牛流马制作技艺
再现诸葛亮的发明
提及木牛流马,熟悉三国的人一定不陌生,它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来自长宁区的传承人曹励华,此次正因“木牛流马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他告诉记者,制作技艺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最关键的环节来自于翻译,从2002年着手到2009年完成,七年间,九成的时间都花在了对古书的破译上,在他看来,木牛流马在我国文化史、科学技术史、军事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人民聪敏才智的集中体现。
[链接]
上海老手艺充满回忆
上海绕口令:上海童谣中的方言绕口令,生动活泼,记录了一代代上海人的童年生活。
永青假发制作技艺:始创于清光绪三十四年,采用帖头定型的方法,为买家定制假发。
海派膏方文化:海派中医一直重视膏方,上海也是最早开设膏方专门门诊的地区,膏方的消费、服食已成为一种城市民俗。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