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物考古频道首页 文化遗产 文物知识 文物传奇 古玩器皿 古玩交流 藏家空间 鉴宝欣赏 考古发现 古建园林 文物保护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地质学合理因素

时间:2012/8/8 11:36:00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林才浩 浏览量: 476

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古人选择居住地点的行为过程,近年出土的东周竹简中见有关于风水术的文字[1],可见其渊源之深。从古都到村落,从民居到寺庙,风水
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古人选择居住地点的行为过程,近年出土的东周竹简中见有关于风水术的文字[1],可见其渊源之深。从古都到村落,从民居到寺庙,风水模式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历史的始终,使中国城市、村落的布局及建筑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2]。随着西方科学的普及和发展,风水学说被列入迷信范畴。近年来,我国建筑科学界开始重视有关风水理论的研究,在图籤、命理等玄学的外壳下,发掘出其中包含的古代哲学、建筑生态学、伦理学、美学等众多合理成份[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回顾古人对人居环境的认识,无疑对现代环境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居环境诸多因素中,地质环境是基础性的因素。笔者经对《葬书》、《管氏地理指蒙》、《撼龙经》、《天元五歌》等古代文献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对人居环境的认识,部分内容与现代地质学的认识相吻合,具有其合理因素。风水学的研究,对探索如何使地质学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具有一定的启示。

1 风水学说产生的地质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4]。加上洪水、瘟疫等其它自然灾害,对人类聚居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对聚居环境选择和“吉、凶”的经验判断,是中华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最近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一次提醒我们科学选择聚居地的重要性。华夏民族的祖先长期生活于太行山、吕梁山与黄河之间,商代曾六迁其都,此前还有多次迁都的传说,“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东汉张衡《东京赋》),“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史记•殷本纪)。《尚书•盘庚》记载了力主迁都的商王盘庚的有关言论,但关于迁都的目的,盘庚只说“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先儒一般认为是因为洪水泛滥,蔡沈注《尚书》说:“自祖乙都耿,圯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今人可能还有不同的解释[4],但无论如何,每次搬迁都伴随着对新址的选择。都城尚且常迁,可想而知其民居的兴废更加频繁,人居环境的“吉、凶”观念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理想的风水模式为“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图1),很明显是一个山间盆地或山前盆地的模式。中国的几大古都均位于山前冲积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都为洛阳,《尚书•召诰》记载了周太保“相宅”、“卜地”营造陪都的事件,可见周人对聚居环境的选择已有相当的经验。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特别强调普遍联系的特质,强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为风水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其得以产生并长期传承的原因,应当是我国复杂的地质构造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唐、宋以来的两大风水流派,发源于福建和江西[6],特别是往山区移民的客家人,尤其重视风水说。可见地质构造现状对人居环境模式的重要影响。风水学派中的“形势宗”特别看重地形地貌,对山脉、水系的外形特征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总结,并对其“吉、凶”进行了评价,许多结论与现代地质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2 风水学说对地质环境的认识

风水学说的基本内容为“势、形、方”,“势”指区域性地形地貌,“形”指局部微地貌,“方”指住宅内部结构的方位、营造时间的选择等。风水学派中的“形势宗”特别看重地形地貌,对山脉、水系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总结,许多结论与现代地质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2.1 土体的稳定性

古人视死如视生,将墓地(阴宅)与住宅(阳宅)等同看待,为使先人遗骸保存长久,古人总结了许多经验性原则。《管氏地理指蒙》有“四镇十坐”之说,“四鎮者,头、鬐、腹、脚也;十坐者,顙、耳、鼻、鬣、肩、项、脐、乳、腕、胯也。”从这些拟人化的部位分析,即选择山脉中较平缓或浑圆的地形,在其中选择相对突出的微地貌,并且强调前面要有“明堂”,即一块平地。这些部位土体相对稳定,不易被冲刷、剥蚀。

城镇主要建设于平原、盆地等厚覆盖地区,其中仍然存在“龙穴”,《葬书》将其称为“支”:“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按现代科学说法,即山脉隐伏于盖层下,平原区不同部位基岩顶面标高不同,露出的部分为残丘。按上述风水的理想模式,古人一般选择在前后、左右之正地形交叉位置,此部位基岩顶面较高,沉积层薄,无厚层砂砾和淤泥,基础较稳定,宜于建筑。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的城市地质工作,结果表明古城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均为优良等级,无明显的不良岩土体①。

2.2 地下水

土体干燥有利于遗骸保存,风水家提出“故支葬其巅,垅葬其麓。”“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葬书),平原区地下水位浅,不宜埋太深;而山地可埋深些以防被冲刷。对土壤的性质也有所要求:“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细腻的土质有利于防止降水渗漏进墓穴。

对村落而言,地下水位不宜太深,古人营造风水林、风水池的做法,对调节地下水位有一定作用。对城市而言,由于饮用水多取自井水,地下水位更具重要意义。古代护城河主要起防卫作用,对调节地下水位也具有较大意义。

2.3断层和地质灾害

断裂带易引起地面开裂、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实为“凶地”,《葬书》提出五山不可葬:“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己福”,其中童山指草木稀疏之山,断山指被断层错断之山,石山指无土之山,过山指直线延伸之山,独山指孤立之山,其中断山、过山均有可能是断层通过所造成的山体形态。风水的理想模式中,对四周山体的形状有明确的要求,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伏”,左右不能有高昂的陡壁,否则就叫“虎蹲、龙踞”。后有层层叠叠而又逐渐降低的山丘是安全的,而靠着高大的陡坡(玄武抬头)有山体滑坡之虞,对着山谷则容易受洪水、泥石流的破坏。其它相应的说法繁多,如“形如仰刀,凶祸伏逃”(葬书)、“欹斜侧岩倒破空,祸福轻重自不同。”(撼龙经)等等。
艺术中国[Artx.cn]
风水家对山形、水形按五行进行分类,称为“五星”(图2),有些风水家则更细分为“九星”,在五种山顶形状之下,根据山麓的切割程度进一步划分。对水线而言,直线状并有锐角的木、火星形很可能是断层通过的表现,为风水家所不取,“五星只求金水土,……直木火星皆大忌”、“直来直去龙之僵,有湾有动龙之活”(天元五歌)。风水家偏爱门前有河流如弓,且地址位于“弓腹”,忌讳位于“弓背”(称为反弓水),很明显“弓背”易于遭受河流侧方侵蚀,产生坍塌。对山体而言,高而浑圆的“金星”或“武曲星”形为风水家偏爱,“武曲端严富贵牢”(撼龙经)。从岩性分析,花岗岩多形成高而浑圆的山丘。笔者分析了福建省30个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地质背景[7],18个为花岗岩侵入体,8个为碎屑岩地层,4个为中生代酸性火山岩。

房前屋后忌讳尖锐的山角,也是出于对地质灾害的回避。风水家将其引伸到市井之中,门前忌讳墙角、屋角等尖锐之物,则包含有心理学的因素。

3 “地气”的地质学思考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风水术的根本出发点。《葬书》对“气”的论述有:“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从这些论述可知,“气”与现代科学中“能量”的概念较吻合。

与“地气”相关的说法是“龙脉”,古代医学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认识,被用于山、水,把自然界看作有血有肉的生命,有学者认为这属于山岳崇拜[8]。如何对待这些认识,存在着争论的空间。但与对人体经络的研究一样,“气”的研究对现代科学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有学者从“小气候”角度(包括日照、风、温度、湿度、空气离子分布)对理想的风水模式进行过分析[9],但从“行乎地中”而言,应当是地壳浅表层(主要是土壤层)中的能量运动

现代地质学对地壳物质及其运动研究很详细,但对能量的运动则研究很少,且主要侧重于地壳深部。匡耀求等对比世界各地主要地理单元的大地热流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发现,各地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区域大地热流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10],开启了地下能量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新领域。对地壳浅表层,随着地下水的运动,也存在能量的运动,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地形地貌、阳光和空气流动在内。
艺术中国
出于资源利用的需要,对浅层地热能的调查评价已成为地质工作者的一项任务,要查明浅层地热能的热来源和热成因机制,基本查明地下水水热的补给、运移、排泄条件,基本查明包气带地热能的补给、运移和排泄条件,提出浅层地热能形成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参数模型[11]。浅层地热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许多微量元素或化学成分可能呈气态迁移,它们对人类健康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艺术中国
4 启示

古代风水术内容庞杂,包含大量的封建糟粕,其中对自然界的经验性认识的合理成分,在现代科学面前也显得粗浅。但直到今天,民间低层次的风水术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是值得科学界重视的问题[12]。

现代科学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由于专业分工太细,各种知识被分开掌握在不同的专家手里。国家或大型单位有能力将各种不同的专家集中起来,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但对于个人或小型单位,则没有能力“消费”完整的现代科学。对于因人而异地选择居住环境这类问题,若分解为各个相关的学科、专业,都比较简单,不需要很高的造诣,但要综合起来考虑,则不是某一类专家所能解决的问题,这里存在现代科学的“盲区”,神秘感很强的风水术,因此具有用武之地。对有人迷信风水,笔者认为不应一味地责怪,对科学工作者而言,倒是应感到有所愧疚。

我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制度的实施,开辟了地质学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一个新领域。城市地质调查的开展,将提高地质学各专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但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因素,通俗易懂地为大众提供与地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个性服务,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晏昌贵,钟炜.九店楚简《日书•相宅篇》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4):417-422.
[2]李小波.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J].人文地理,2001,16(6):64-68.
[3]冯建逵,王其亨.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A].王其亨等著.风水理论研究[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1-15.
[4]张春山,张业成,胡景江,等.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J].第四纪研究,2000,20(6):559-565.
[5]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A].王其亨等著.风水理论研究[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37-43.
[6]王育武.宋明理学与风水的形势宗和理气宗[J].华中建筑,2007,25(8):125-128.
[7]林才浩.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分区研究[J].福建地质,2008,27(2):166-174.
[8]王育武.山海经与风水的山岳崇拜[J].华中建筑,2007,25(6):141-147.
[9]高云飞,程建军,王珍吾.理想风水格局村落的生态物理环境计算机分析[J].建筑科学,2007,23(6):19-23.
[10]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等.试论大地热流对地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影响[J].中国地质,2002,29(1):86-95.
[11]韩再生,冉伟彦,佟红兵,等.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J].中国地质,2007,34(6):1115-1121..
[12]吕晓芳. 现代人居理念中民俗风水心理存在之反思[J].社科纵横,2007,22(7):120-121.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