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南迁装箱历半年流浪近十载
时间:2013/6/17 12:21:00 来源: 《最后的紫禁城》 作者: 向斯 浏览量: 521
抗日战争时期的天安门。
故宫文物南迁示意图
紫禁城再一次笼罩在时代的浓重阴影下。
日本鬼子的飞机耀武扬威地盘旋在北平的上空,贪婪地注视着绿树点缀其间的颠连起伏的紫禁城宫阙。
紫禁城内静悄悄的。这座看上去只有凄凄荒草的空城,其实各宫室内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们脸上蒙上了一层尘土,正在细心地挑选着宫中的古书、字画和古物珍宝,一一装箱准备南运。
京津危急,战云笼罩北平
日本是自明治维新之后,快速地走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上急速现代化之路的。这个被海水围困着的岛上民族不满足自己的弹丸之地,渴望着扩张领土,在亚洲大陆上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连连得手,这更刺激了他的扩张野心,这样,他们便将魔爪伸向了觊觎已久的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
日军先是抢占了中国东北。他们借助日俄战争的胜利,轻易地获得了俄国拥有的旅顺、大连租界权以及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权。他们以保护铁路为名,将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开进满洲,进而积极准备扩张。日军借口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洲铁路三支枕木被破坏,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沈阳事变,关东军紧急行动,闪电般地攻占了南满各大中城市,煞有介事地拥逊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磨刀霍霍,虎视眈眈地盯着华北,盯着中原大地。
时局险恶,战云笼罩着北平。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眼看着沈阳事变后东北陷入日军之手,预感战火会很快燃烧到华北。八朝古都的北平怎么办?紫禁城和宫室中的上百万件珍宝怎么办?要是能搬动紫禁城,政府可能会将紫禁城整座南迁,但这是不可能的,办不到。这样,政府认可了故宫博物院的请求,将宫藏文物精品装箱南运。
沈阳事变发生在1931年。故宫博物院精选文物精品的工作在1932年秋天便开始。有人认为这有点杞人忧天,起码有些操之过急。但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这在当时,是明智而果断之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文物珍品能从容南迁,不致有什么意外的闪失,更没有在匆忙中丢失和损坏。
见证七七事变的卢沟桥沈阳事变后仅6年,1937年7月7日,北平郊外由日军有意挑起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华北。
故宫三大馆紧急行动
故宫博物院理事会通过了装箱决议,报请国民政府核准以后,故宫三大馆便紧急行动起来。
故宫博物院秘书处和总务处负责装箱南运的准备和协调工作,三大馆则分别负责本馆精品文物的选取、装箱。
故宫上百万件遗物,其中的极品很多,选取哪些?选取的标准是什么?总的原则是:选取文物中精品中的精品。具体的做法是:三大馆各个陈列室的陈列展品,都是经过挑选的,可以认定为精品中的珍品,优先装箱南运;各馆再从各自库房中选取精华装箱。
精品选出和确定了,下一步就是装箱。文献、档案的装箱,应该容易些,没有什么问题,困难的是古物馆古物珍宝的装箱,如瓷器、陶器、玉器、雕刻工艺品等易碎之物,装箱要慎之又慎。
请古玩商人指导装箱
古物的装箱,责任重大,但又不能不装。怎么办?有人提议,说琉璃厂的古玩商人对古器物的装运很在行,因为他们常将古瓷器、玉器等装箱运往外地,有的甚至销往国外,长途运输和转运,没有什么损毁,一定有些秘诀。
故宫博物院真的诚心诚意聘请琉璃厂古玩商人入院装箱指导,说院藏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宝贵的财产,千万不能出现一点差错,所以,请他们传授秘诀,以确保宫藏文物的安全。古玩商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也不敢太精明,欣然答应,表示愿意为国家效力。
古玩商人们被请到了故宫博物院,将珍品文物按类分别包装、装箱。他们在包装和使用特殊材料时,古物馆的同人们都在一旁看着,既是监视,也是学习。古物装箱果真有一套技艺和秘诀,主要是两个字,一是紧,二是隔。“紧”就是将所装器物要装得紧紧的,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动,这是第一要紧的,否则,器物之间会发生碰撞,在搬运之中肯定不是毁就是破。比如玉器,几件平整地装在一起,要捆扎得牢牢的,不能有任何松动,一包一包装入箱中,塞以棉花、稻草,塞得结结实实的,没有空隙,使箱内成为一个没有空间的整体,无论怎样搬运、摇动,箱内固定很紧的器物都不会晃动。“隔”就是隔开,将器物与器物之间用棉软的东西如棉花、纸等隔离。如瓷盘,五六个一组,每个瓷盘之间隔一层棉花,叠在一起,捆紧为一包,外面再裹以棉花紧紧包扎后入箱固定;再如有盖的器物,将盖翻过来,中间垫上棉花,使盖与器物之间不发生摩擦,环上也同样要缠上棉花,然后再包裹以纸张、棉花,入箱固定。
箱子是临时赶制的木箱,长约3尺,高、宽各1.5尺,没有锁,都是盖子,钉上钉。古物馆的古物几乎都是使用这种箱子。每个箱子里都垫上厚厚的稻草,上面再铺一层棉花,然后再把隔离好、捆扎好的器物装箱;在包与包之间、包与箱之间,用厚厚的棉花塞紧、塞实,直到打成包的器物丝毫不能动弹为止。塞紧、塞实以后,再在上面铺一层棉花,最后再小心地用钉子钉牢。
图书馆古书和文献馆档案,一小部分也是用这种新制作的木箱装运,但绝大部分是用曾装过香烟的木箱,而钟粹宫、斋宫原有的木箱,也起用为装贮书画精品。这是尽可能地节省一点开支,以确保文物能顺利南运,因为书籍、字画,是没有破碎之虞的,箱体结实即可。
古玩商人辛苦了好几天,很尽心尽力。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仅这几天的辛苦之后,他们的装箱秘诀被故宫人学去,而他们随之便被辞退。宫藏古物还有这许多,仅干几天就行了?古玩商人们疑惑不解,但他们再也不可能入宫。
古玩商人被辞退后,故宫人如法炮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干得很专业,一点也不比古玩商人们逊色。
古物馆精品珍宝按英文编号
每一箱文物精品装好箱后,小心地将盖子盖好、钉牢,然后贴上封条,刷上字号。
各馆木箱的字号有所不同,由各馆自行决定。古物馆精品珍宝木箱,按照英文字母编号;后来又有一部分古物,则按天干编号。
古物馆木箱的英文编号顺序是:A瓷器1058箱;B玉器158箱;C铜器55箱;D书画128箱;E杂项380箱;F新提806箱。这之中,B类玉器箱内,有3箱是碑帖精品,因为这些碑帖是由选玉器的人顺手提出来的,放在玉器库中,装箱时也同玉器一同入箱,编号的人不明个里,一同编入玉器类中。E类杂项箱内,装的是印章、如意、文具、烟壶、扇子、朝珠、雕刻品、漆器、玻璃和多宝格等。
古物馆后补充的部分,按天干编号:乙玉器14箱;庚铜器2箱;丁剔红10箱;戊景泰蓝15箱;己象牙5箱。
图书馆古书按类编号
图书馆装箱的古书精品箱件,按所装古书的类别首字编号,包括如下各类:
善善本书72箱
殿武英殿刻本书228箱
佛佛经书13箱
大《大藏经》54箱
满满蒙文刻本23箱
内实录库藏书6箱
志地方志46箱
观观海堂藏书62箱
绝明刻本、清殿本、官刻本34箱
甘《甘珠尔经》54箱
龙《龙藏经》108箱
藏《龙藏经》2箱
图文渊阁《古今图书集成》32箱
经《四库全书》经部85箱
史《四库全书》史部129箱
子《四库全书》子部139箱
集《四库全书》集部183箱
荟经《四库全书荟要》经部28箱
荟史《四库全书荟要》史部46箱
荟子《四库全书荟要》子部26箱
荟集《四库全书荟要》集部45箱
文献馆档案按“文”编号
文献馆的档案,堆积如山。文献馆干脆按照类别将档案分类装箱,箱号上既不按英文编号,也不搞分类缩写,而是直在箱外写上文物的类别,总冠以“文”字号,即从“文”字第一号起,顺序排下去,表明全是文献馆的宝贝。
文献馆的装箱文物精品包括:
内阁大库档1516箱
清史馆档77箱
实录圣训507箱
地图铜版26箱
刑部档86箱
宫中档461箱
内府档32箱
军机档365箱
起居注66箱
玉牒94箱
剧本5箱
戏衣200箱
乐器160箱
舆图17箱
图像62箱
仪仗16箱
册宝35箱
武器5箱
盔甲32箱
陈列品9箱
印玺空盒2箱
秘书处文物的特别编号
三大馆紧锣密鼓地选取文物精品装箱的同时,故宫博物院秘书处也奉命将故宫特藏文物进行选取和装箱工作。
按照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的分工,凡是三大馆各自提取、保管的,都有提单存放于秘书处;没有提走集中,不属于三大馆而仍存放于各宫殿原处的,则由秘书处保管。
秘书处所负责的这部分文物,也都是宫中的特藏,同样十分珍贵,其珍品精品不少。秘书处组织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分别到各宫殿去选取,在装箱编号上,主要分两大系列:一是按照宫殿编号,如“长”字是长春宫,“康”字是寿康宫;二是按类编号,如“缎”字是指缎库遗物,“丝”是指丝织品衣物。
秘书处宫殿类装箱文物有:
长长春宫、太极殿等处59箱
康寿康宫、寿安宫等处208箱
和颐和轩、养性殿等处及钟表540箱
北北五所等处49箱
园慈宁宫花园等处93箱
太太庙28箱
遂遂初堂、三友轩等处34箱
宁宁寿宫1281箱
皇皇极殿、阅是楼等处763箱
漱漱芳斋等处41箱
重重华宫等处44箱
养养心殿等处283箱
崇崇敬殿等处23箱
翊翊坤宫、储秀宫等处162箱
寿永寿宫等处180箱
如如意馆等处153箱
雨雨花阁等处70箱
性养性殿、乐寿堂等处30箱
慈慈宁宫等处87箱
勤符望阁、延趣楼等处8箱
端弘德殿、懋勤殿等处44箱
秘书处按类装箱文物有:
内钟表、盆景293箱
缎缎库、茶库等处74箱
皮皮衣41箱
墨墨宝6箱
牒玉牒档案及乾清宫等处384箱
丝衣料、织锦等衣物369箱
木家具等物41箱
武枪炮等武器64箱
永珠宝20箱
行家挑选的是最好的珍品
宫廷珍品文物装箱工作始于1932年秋天,到1933年5月结束,宫中上百万件遗物的精华几乎搜罗殆尽,或者说,是由有眼力的行家在上百万件珍宝库中挑选了最好的珍宝,能装箱的全装箱了。
古物馆的古物中,以字画、玉器、铜器、瓷器最重要,也最珍贵,数量之多之精也是绝无仅有的。宫藏的古书画字轴手卷,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御笔和名家珍品,集中存放在紫禁城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和斋宫,散布在其余各重要宫室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合计约有9000余件,包括西晋、东晋以来历朝有代表性的名家书画杰作,尤其是晋、唐法书,唐、宋、元、明、清名家绘画,清各朝皇帝御笔书画等,每一件都可视为稀世之宝。这近万件书画杰作,除留下了一部分之外,再加上陈列室中悬挂的一些,差不多都如数地装箱南运了。据那志良先生回忆,还有一幅韩?《文苑图》,也是一幅珍稀古画,是《历代名绘》册中不可缺少的一幅,因送出宫外制版印刷,要留在那里对颜色等作校对对比,没能一起装箱,因而留了下来。
宫藏玉器,精品全部在斋宫玉器陈列室。陈列室的所有玉器和库房内的玉器珍品全部装箱。
宫藏古铜器,经鉴定委员会鉴定无误的珍品有500余件,这次全部装了箱;与此同时,铜镜500余件和铜印1640余方也都一并装箱。
瓷器是宫藏最多的古物之一。故宫是宫廷瓷器和各地瓷器的精品宝库,数量之多、品质之精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景阳宫瓷器陈列室有3700余件古瓷器,以宋、元瓷为主,包括宋钧窑、官窑、汝窑、哥窑、龙泉窑、丽水窑,金平定窑、宿州窑,元钧窑、临川窑等名窑的精品之作。景祺宫瓷器有3400余件,大部分是明瓷。景阳宫、景祺宫两宫7000余件瓷器珍品,全部装箱。
古物馆宫藏的各类文物,精品之作尽可能的全部装箱,都是先尽数装陈列展品,再入库挑选。各类宫廷珍品古物计装贮2631箱,总71532件,包括:
书画128箱8852件
玉器178箱8369件
铜器50箱8369件
铜镜5箱517件
铜印2箱1646件
瓷器1746箱27870件
文具19箱862件
如意6箱88件
烟壶3箱559件
朝珠2箱75件
珐琅70箱639件
法器14箱228件
剔红70箱744件
象牙22箱66件
刀剑4箱67件
陈设45箱47件
雕刻20箱188件
杂项247箱12346件
图书馆是把宫中所藏书籍按版本或按类别集中收藏于紫禁城西部、曾经是乾隆皇帝母亲生活的宫院寿安宫中。这些古书的挑选和装箱相对来讲要简单和容易一些,因为书的版本大致已确定,书品的优劣一望即知。
图书馆的古书装箱分两方面:一是存放于原处的特藏珍本图书,一直没集中于寿安宫,直接去装箱,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文渊阁《古今图书集成》等;二是将集中于寿安宫中的各库图书,选最好的装箱。
图书馆装箱的重要书籍包括:
文渊阁《四库全书》35433册又4函
其中:经部4469册史部9512册
子部9068册集部12234册
陈设图1册架·函卷4册
总目128册简明目录17册
排架图4函
《四库全书荟要》11187册又1函
其中:经部2184册史部3455册
子部2069册集部3479册
分架图1函
善本书13564册
宛委别藏784册
地方志14256册
文渊阁《古今图书集成》5020册
皇极殿《古今图书集成》5020册
乾清宫《古今图书集成》5019册
观海堂藏书15500册
清乾隆年御译《大藏经》108函
藏文写本《龙藏经》108函
藏文写本《甘珠尔经》108函
还有大量的宋元刻本、满蒙文刻本、元抄本佛经、明抄本佛经、清乾隆石经等,合计10余万册。
文献馆装箱的都是重要的档案、史实、图像、乐器、服饰,等等。
档案类的,主要包括:内阁大库档、军机处档、宫中档、刑部档、内务府档、清史馆档。内阁大库档有从乾隆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连贯不间断的红本1139箱;有从顺治十年到光绪二十九年连贯不间断的史书293箱;有敕书诏令6箱、军令条约39箱;有老满文档575册、满文档2548册。红本是什么?就是题本,是清高级官员向皇帝奏报政务的文书,举凡政务、钱粮、刑名等都可具奏,由内阁直接呈送皇帝阅览;题本到内阁后,阁臣拟出批语,称为票拟;皇帝阅准后,批本处和内阁先后用票拟文字以满、汉文用红笔批于奏本上,故而又称之为红本。
军机档是指军机处档案,包括满文档、汉文档、上谕档、军机档、剿捕档、引荐档等。计装箱军机处档案有:满文档册1845包,汉文档263包,军机处档909包,杂档6573册,杂项档98箱,杂册87函又47册。
宫中档装箱档案有:请安折54箱,奏折121箱,上驷院档35箱,引荐履历17箱,杂单110箱,银库档124箱。
刑部档86箱。内务府档32箱。清史馆档77箱。
史实类书籍是指清历朝实录,其各种不同的珍贵内府刻本,包括皇史·大红绫本、乾清宫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小黄绫本、汉文、满文、蒙文本等,全数装箱,再加上圣训等选择精要的装箱,共计507箱。另有起居注1190册、玉牒94箱也装入箱中。
册宝类共35箱,包括交泰殿历朝宝玺25方,帝后玉册171件,空匣20件,各种印章1157件。
图像包括帝后像、名臣像、南巡图、礼器图、大婚图等,计662件。还有舆图734件,地图铜版104块。剧本类有昆弋剧本419种、乱弹剧本388种。乐器类包括编钟、编磬、特磬、笙、管、鼓、琴、方响、排箫等,计160箱。服饰类有盔甲32箱、戏衣200箱、仪仗16箱以及冠服等,另有武器37件、陈列室物品687件。
秘书处装箱工作晚于三大馆,但有后来居上之势,装贮的都是珠宝、皮衣、丝绸、家具和各大宫室内的珍藏精品,共有5600余箱,比古物馆、图书馆两馆装箱之和还多出1600余箱。
北平人反对珍宝南迁
紫禁城高墙大院内,故宫博物院悄悄地将宫廷珍宝古董精品挑选装箱,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而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北平人反对珍宝南迁不久,消息灵通的北平人得知了这一消息,消息便不胫而走,很快尽人皆知。人们感到很惶然,珍宝装箱南运,那意味着将这北平拱手让人?
北平市民纷纷以各种方式抗议和反对故宫古物精品装箱南迁,认为这批珍宝离开北平,会使人心涣散,士无斗志,民心浮动,这城市怎么能平安?宫廷的古物虽然重要,但是,比起市民的生命来,比起这八朝古都的城市和土地来,终归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的,谁主谁次,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是很清楚吗?
报刊上的反对之声日益强烈。有些人干脆上书国民政府,提出严厉质询:政府悄悄命令将宫廷文物装箱南运,这是政府看重古物而轻视人民,遗弃人民!遗弃人民就是遗弃这座政治、文化古城!遗弃这座古城就是遗弃国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很不明智的!人们呼吁政府,立即停止将宫廷文物装箱南运,采取有力措施保家卫国、保护北平、安抚人心惶惶的人民!
报刊上的抗议之声不绝。
军政府却很快地控制了舆论,尽可能地淡化此事。
抗议的市民和团体前往故宫和军政府所在地,工作人员一律好言相对,说谣言不可信。
政府方面的真实看法是:日本鬼子既然大胆地发动了沈阳事变,其野心绝不仅仅在中国东北,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华北,而且不会太久!平津与东北相邻,一旦战火燃起,北平便沦为战场,胜负姑且不论,战火下的宫廷珍宝肯定处于危险状态,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精品珍宝转移――土地丧失了可以再夺回,城市损毁了可以再重建,但文物珍品毁坏了将永远不可复得,损失也不可估量。
那志良先生谈到此事时,这样写道:
平津接近东北,战争发生之后,可能成为战场,文物就有受到损失的危险。土地失掉,还有收复的可能。人民留在平津,还可以协助政府抵御敌人。唯有古物,留在那里,只有受到损失的危险,没有一点好处。况且,这些国宝,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毁掉一件就少一件。国亡还有复国之望,文化一亡便永无恢复之望了。
世界各国,在战争期间,把重要文物迁运到安全地带的不乏先例,没有只求安抚人心,而把国宝放在危险地带任其毁灭的。
政府于是不顾反对,仍然继续做迁运的准备。
故宫文物珍宝的装箱工作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更加紧锣密鼓地进行。仅仅半年多一点的时间,装箱工作便告结束,准备起运。
北平人得讯之后,反对的声浪再次掀起,公开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有的干脆恫吓和威胁,说一旦文物起运,就要在车站、铁路上安装炸弹,让人员、车辆和文物统统完蛋!这一武力威胁的说法像流行感冒一样传遍北平的街巷,人们既感觉新鲜刺激,又觉得惊恐和害怕,更觉惶然而无奈。
押运宫廷文物的所有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接到了恐吓电话,一句话:“当心你的命!”
那志良先生这样记述:
那时,我已参加押运第一批南迁文物的工作,听到了不少恫吓的话。有人说,运文物的车只要起运,便有人沿铁路去装炸弹,叫你们粉身碎骨。
凡是被派定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接到匿名信,没有人不接到怪电话,这个电话都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你是要押运古物?当心你的命!”
当局唯恐发生意外,运输工作定在夜间办理。
天黑后宫廷珍宝悄悄运往车站
日本鬼子由锦州控制了辽东湾北岸的南满各城镇以后,积极经营这座入犯华北的最佳立足点――这里是连接北平所在的河北、热河、满洲的交会点。
1932年1月的上海事件――上海市民殴打5名日本僧侣,将其中一人打死,日军出动航空母舰,派3个师团登陆上海,与中国军队交战,中日进入了没有宣战的战争状态。7月,日关东军认为条件成熟,悍然进攻热河。华北的战火燃起。到1933年3月,日军占领了热河省,并攻占了华北长城一线的重要关口山海关。
从北平到热河省,最近的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侵占热河的关东军可以旦夕直抵北平城下。
文物南迁前的启动仪式北平危如累卵,千钧一发。
国民政府毅然做出最后的决定:宫廷文物珍品立即起运南迁,一切在夜幕中进行。
黑云笼罩下的北平,人们显得惊恐而焦灼。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市民越发的有些急躁。宫廷文物珍品要起运的消息一经传出,人心浮动,一股惊恐的情绪立即在北平流动,仿佛北平已经处于战火之下。
强烈的反对之声再次鹊起,抗议的行动也在加剧。市民们质问政府:国家、国土、古城、人民、文物,谁最重?谁最轻?将文物古董迁走,留下国土、古城和人民拱手让人,真正岂有此理!
政府方面也顾不了太多,也没有时间再做多余的解释,下定了决心:由全副武装的军警严密戒备,立即开始南迁古物,深夜进行。
第一次确定的起运日期是在1933年2月5日深夜。从紫禁城到天安门到北平火车站西站的道路全部封锁,由荷枪实弹的军队戒备和保卫。百余辆大型卡车开进皇宫,装满了宫廷文物精品的木箱一一有序地装满了卡车,卡车悄无声息地离开紫禁城,离开故宫博物院,离开皇城南大门的天安门,缓缓驶向西站。到站以后,文物精品木箱立即有条不紊地被换上货物列车,装了满满一火车。2月6日,39节车厢的特别列车二编列在军队的武装护卫下向南方出发,离开了北平。
这是第一批宫廷文物精品的南迁。
其实,在2月5日之前,文物精品出宫南迁的日期确定过好几次,但一再变迁。这一决定在1月份便已做出。
那志良先生回忆说:
第一次决定的起运日期,是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一月间,日期我已记不清了。白天把准备起运的箱子装上了汽车与板车,全体职工忙了一天,就等到天黑之后运到车站去。可是,到了半夜,仍无消息,最后才知道这天停止起运了。
日本鬼子正睁着血红的眼睛。
文物珍宝精品分五批南迁
宫廷文物珍品先后分五批离开故宫,武装押上火车南迁。
第一批南迁文物是1933年2月5日装上火车的,2月6日起运。
那志良先生这样记述了当时的情况: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四日,又得到消息,第一批文物是在二月五日夜间装车,二月六日上午起运。大家又紧张起来。凡是担任押运的同事,都提前回家,整理行装。
我回到家后,一面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中,一面到各处辞行。晚间,家里可热闹了,来了许多人,也收到许多礼物。这些礼物中,最别致而最有人情味的,是我的婶母送给我的一包土,她告诉我,这是家乡土,带了家乡的土,便不会忘了家乡;你在外面如果是水土不服,感觉不舒服,闻一闻土,或用水冲服一些,病就会好了。老太太的话,灵与不灵,不必管他,其情却是感人的。
二月五日中午,大批的板车,拖进院里来,一箱一箱地装上板车,一车一车地拖到太和门前,集中在一起。
天黑了,由天安门到前门外火车西站这一带地区,戒了严,不准任何人通过。一辆板车紧接着一辆,在暗淡的灯光下,静悄悄地前进。除了执行戒严工作的军警之外,没有行人,没有车辆,在这种凄凉的景象中,大家的心情,都是沉重的。
民国二十二年二月六日清晨,第一批南迁文物由北平出发了。
据当时参与南迁工作的人回忆,再细查当时的有关详细资料,发现第一批南迁文物,共装了整整两列火车:从北平出发南下,沿平汉线,一路风驰电掣,没有任何阻碍,也没有炸弹爆炸,很顺利地直抵郑州;到郑州后,火车改变路线,沿陇海线向东运行,抵达徐州以后再改津浦线到达浦口。南迁的目的地第一站是这里。
据说,当时交通部特别下令沿途各铁路分局,除了特别快车以外,所有车辆,一律让行,让文物列车先行通过,并必须万无一失地确保文物列车的安全,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疏漏。
第一批文物运抵浦口后,暂时待命。国民政府方面还拿不定主意,文物是存放在上海好呢?还是应放在首都南京?当时有人主张,文物应运到上海,上海地方大,可用的仓库很多,很容易找到合适而安全的地方存放。可不少人担心,日本鬼子垂涎上海很久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入侵上海!所以,更多的人主张,文物应存放在南京,因南京是首都,戒备森严,也更安全些。
第一批文物的最后目的地是哪里?没有人知道,政府方面没有做出决定。押运文物的故宫人不知道将去哪里,只有耐心地等。铁路局没接到国民政府的通知,也只能等,他们把两列文物列车停放在靠边的铁道上,静静等待。
全副武装的军人依旧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文物列车。
停放在浦口的第一批文物列车,一等就是一个月,留南京还是去上海,依旧举棋不定。
押运文物的故宫人,整天无所事事,无聊之下,便谈鬼,谈得一个个头都大了,对鬼是又怕又爱,夜间一想起来便毛骨悚然。
3月中旬,政府方面终于做出决定:古物、图书部分,全部运到上海;文献部分,全部存放南京。
各方面立即行动起来,押运文物的故宫人,先将文献馆文献运过长江,送到南京行政院大礼堂收贮妥当――这批文物,后随第四批文物也运到上海。文献安顿好后,接着运古物、图书,在浦口将文物箱卸下火车,装上招商局的江靖轮,此轮是专门用作运送文物的轮船,没有任何闲杂人员,由浦口直航上海。
上海存放文物的地点确定在法租界天主堂街,是一座七层楼的大仓库,钢筋水泥建造的大楼,很结实,也很安全。这里是当年仁济医院的旧址,与别的房屋不相连,相对很独立,有利于警卫和消防,谁也不知道这里存放着什么,只看到军人在警戒,以为是一处军事要地。
第一批文物顺利入库保存以后,故宫博物院派定专人在南京、上海文物库房专责保管,其余所有押运文物的故宫人在上海休息了几天,便迅速返回北平。
政府方面,看到第一批文物顺利地南迁,决定将所有装箱的精品,陆续起运;与此同时,北平古物陈列所也接到内政部密令:选取文物精品装箱南运。随后,颐和园、国子监也都接到密令选取文物装箱南迁。
故宫博物院有了装箱和南迁的经验,便有责任、有义务协助上述各文物单位做好选取、装箱和南迁工作。故宫派工作人员前往古物陈列所,帮助他们选取文物精品,细致装箱,运上火车南迁。故宫应颐和园方面的邀请,派人前去鉴定文物,选取精品装箱;然后,颐和园委托故宫代为南运这些文物。故宫派两位专家朱家济、吴玉璋负责颐和园文物的选取、装箱和南迁工作。国子监的石鼓,行家认为是稀世珍品,无论多么困难,也应该装箱南运。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后升任院长的马衡先生,就是主张最力的代表人物。石鼓顺利地被确认装箱,这项工作由故宫博物院专家庄尚严先生负责,是由古玩商人达古斋经手装箱的,装得结实而安全。
从第二批南迁文物开始,故宫博物院文物之外,又加入了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精品。
南迁文物先后分五批运完,从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历时近4个月时间,共计南迁文物19557箱,其中,故宫博物院文物13491箱,包括古物馆2631箱、图书馆1415箱、文献馆3773箱、秘书处5672箱;附运文物6066箱,包括古物陈列所5415箱、颐和园640箱、国子监11箱。
文物太多,法租界的天主教堂七层楼哪里装得下?又在英租界四川路仓库租了一层,专放文献馆文献,就是从南京移运过来的那部分。
这批南迁文物,虽都是精品,但在精品之中还有最为珍贵的。这些最珍贵的宝贝便都集中存放在法租界天主教堂库房的第五层。这一层的每一个库门上都装有警铃,一旦遭遇不测,库门一碰,捕房的警铃便会立即鸣叫起来,全副武装的军警就会马上赶到。
每一个库门,加固两把锁,钥匙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一份,行政院委任中央银行掌管另一份。每次开库,必须由故宫博物院会同中央银行两方面一起开库,否则,就无法入内。
宫廷珍宝的命运1933年春夏之交,1300余箱宫廷文物精品,悄悄地离开了红墙碧瓦的紫禁城,离开了八朝古都的北平,运往南方,去向一个陌生的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
这批宫廷文物珍品,约40余万件。从离开紫禁城的那一刻起,她们就在忐忑和惶惑中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开始了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她们不愿意背井离乡,不愿意流浪;然而,她们又别无选择地必须流浪,这一流浪,就是数十年。
但是,无论她们走到哪里,寄身在何处,她们都是故宫的孩子,都是紫禁城的宝贝,她们最终都会回到故宫,回到紫禁城她们自己的家。
她们的命运如何?而今在哪里?有没有损毁?何时能回到紫禁城?这一切,都时时在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责任编辑:刘莎)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