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物考古频道首页 文化遗产 文物知识 文物传奇 古玩器皿 古玩交流 藏家空间 鉴宝欣赏 考古发现 古建园林 文物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孝义秧歌演出剧照

时间:2014/2/19 10:28:00 来源: 新华社 浏览量: 489

孝义秧歌流行于山西孝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的文娱活动形式。一进正月,孝义村村闹起了地秧歌,要闹到过了二月初二。村与村的秧歌相互往来,

孝义秧歌流行于山西孝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的文娱活动形式。一进正月,孝义村村闹起了地秧歌,要闹到过了二月初二。村与村的秧歌相互往来,演出没代价,只供茶水,图的是娱乐和文化交流。秧歌班社的人员,都是自愿参加,负责人由秧歌班社推荐或自荐,负责人称为板头或纠首。秧歌班是业余组织,不享薪棒。

孝义秧歌俗称 "吃圈圈"秧歌,在艺术形式上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就是"掏场子,揉武术和舞蹈于一体。主体表演队伍由十二人组成。四人磕花棒,装扮象戏曲中的武生,花棒用梨木做成,一尺多长,辫面杖粗细,左右手各执一棒;四人敲小锣(旋子),装扮象戏曲中的小旦,小锣直径六寸左右;四人打鼓子,装扮象戏曲申的小丑,鼓和现在打的花鼓一样,但做工精细,鼓内绷有弹簧,鼓下面吊有三个小铜环。另有三至五人执大钱、小钒、小马锣伴奏。

孝义秧歌的起源,未见史志记载,但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一些老艺人传说,是宋末元初开始萌芽,到明末清初才逐渐演变成踩街秧歌。还传说,磕花棒的是梁山好汉武松的化身,两根花棒说是景阳岗打虎时打折的哨棒;敲小锣的是潘金莲的化乡,小锣象征烧饼;打花鼓的是武大即的化身,腰鼓象征着一厚迭烧饼。

秧歌武扬的表演,是十二个角色边敲打乐器边按套路进行,右以在固定场地表演,也右以边走边演。表演中,除了各自的独特演技外,队型表演有"二龙出水"、"梳辫子"、《四对面"、 "剪子股""天地牌""单勾"等几十种。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不重复套路可表演三、四个小时,有分有合,粗扩明快,特色鲜明,很是壮观。表演队伍的底功越好,场子掏的就越精彩。如磕花棒的下八叉,踢飞脚、虎势、马势、挽花面尊;打鼓子的升子步、弓马步、狮子大张口、苏公背剑、朝天一柱香等;敲小锣的怀中抱月、水中捞月等,都能看出一个演员功夫的深浅。有的秧歌队,把磕花棒的脸勾画成戏曲二花脸谱,打鼓子的脸上画蝎子或蛤蝶,额头鼻子一动,蝎子、蛤蝶就象在脸上蠕蠕爬行,十分有趣。还有些秧歌队为了喧染气氛,增加色彩,在秧歌队中加配一男一女(由男扮女)丑角。女丑手拿烂蒲扇,男丑斜背串铃,合着音乐节奏,表演各种幽默滑稽的舞姿,常常逗引得观众开怀大笑。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百花开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武场秧歌创造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表演手法。有的由十二个人的"掏场子"增加到十六人,还有的增加到了几十人,阵容上的彻底改苹,使舞蹈场面更加威武雄壮。像孝义朱家庄、贾家庄、司马村和楼东俊安有限公司等的武场秧歌就是这样。

文场,就是不配丝弦的干板腔秧歌。原是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后随着武场秧歌的兴起,发展为文场秧歌。唱角,就是唱秧歌的演员。武场停止表演打奏后演唱,由十二个武场角色和器乐伴奏者轻敲乐器边,掌握节奏,唱完后武场乐器乐即奏,双方配合默契,唱角一般不化妆,全凭唱功取胜·男唱角头上插一朵花,上身反穿皮袄;坤角头上插几朵花,身披一件二大衣·文场秧歌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过街唱的《四六勺子",也俗称过街板,由一个人演唱。有些四六勺是现成的唱词,有些是即兴编词,随编随唱,结尾加《哼咳"。如在一个村里演唱后离村,乡亲们恋恋不舍地送到村口,唱角便唱:"送了一程又一程,好比刘备送先生;谢声乡亲们回去吧,西北风刮得你们耳朵疼哼咳"!如在城镇的某一家买卖字号门口表演,老板招待热情,送了烟和茶,便唱道:"初八十八二十八,我们这里谢下啦;先谢茶后谢酒,纸烟谢下五盒盒哼咳!。。另一种是"七字勺"、"九字勺"或"十字勺"的大唱段。一人演唱,还有是两人唱或多人对唱,由内容未定。其中,一部分是采用传统的秧歌小段,如《光棍哭妻扒《养孩》《二姐算命》等,一部分是由艺人们自己编创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小剧目,如《土改好扒《赞劳模》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受梆子戏的影响,有些村庄的文场地秧歌搬上舞台,当地人称为"坐唱秧歌。"行当也分生、旦、净、未、丑,穿简单的戏剧服装,不仅演唱小剧目、折子戏,还开演整木大戏,由调也不断创新。还有的发展为线弦秧歌。上演的剧目,一是移植晋剧传统戏,较受群众欢迎的移植剧目有"二计"、 "二子"、"二底"、"一桥"等,即:《金锡玉环计扒《连环计》、《斩子》《教子扒《莲花鹿X《桃花鹿X《金水桥扒二是依据党和政庸的中心任务编写的新剧,如《兄弟俩扒《入社扒《破除迷信从《二亩地》等。鼎盛时,孝义境内有六七十个村庄的秧歌是 "坐唱秧歌",十五六个村庄的秧歌是"丝弦秧歌"。曾先后拥现出一批著名唱手,如:二梅梅、二奴奴、武杰、"歪脖红、王秃子、张锐丰(二木匠)等。张鸣琴、侯玉兰十一二岁时就在村里的秧歌班唱秧歌,后来都成为晋剧表演艺术家,萤声剧坛!

  

5月20日,山西省孝义市的两位民间演员在世博园庆典广场表演秧歌《回娘家》。两位演员极具地方特色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责任编辑:赵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