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物考古频道首页 文化遗产 文物知识 文物传奇 古玩器皿 古玩交流 藏家空间 鉴宝欣赏 考古发现 古建园林 文物保护

黄河岸边吉县唢呐现“野性”危机

时间:2014/3/6 11:33:00 来源: 新华社 浏览量: 842

赤脚、大裆裤、肚兜、花汗巾30多位黄河汉子在2014世界华人春晚录制舞台上,把手里的铜唢呐吹得发烫。这支庄稼汉组成的原生态唢呐队把黄河男儿的狂野表达得淋漓尽致。

赤脚、大裆裤、肚兜、花汗巾……30多位黄河汉子在2014世界华人春晚录制舞台上,把手里的铜唢呐吹得发烫。这支庄稼汉组成的原生态唢呐队把黄河男儿的狂野表达得淋漓尽致。

  

“野性是吉县唢呐独有的。”吉县文广新局局长强朝晖说,“黄土汉子嘴笨,但内心情感丰富,所有的情绪就宣泄在了通人性的唢呐里。”

  

吉县原生态民间唢呐艺术流传于山西吉县一带的黄河沿线,活跃于民间婚丧嫁娶各类庆典场合。其表演风格和表现手法极具黄土高原民族风情和黄河中游人文色彩,目前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与水土紧密相连,吉县唢呐里既有农家汉子的淳朴激情,也有蔑视权贵的反叛精神。”强朝晖说,黄河流经吉县制造了“壶口瀑布”的千古绝景,这里是黄河精神的所在地,生长在此的庄稼汉骨子里就带有一股激情。

  

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西关响家到,女子才上轿”“西关乐人到,新郎满脸笑”“没有西关鼓手,姑娘死活不走”等赞美吉县西关乐人的顺口溜。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乐人们更青睐流行音乐。“好日子”“家和万事兴”“喜洋洋”以及“父亲”“儿行千里母担忧”等成为唢呐手的最爱,并且在喜事中加了跳舞,白事中加了唱戏的环节。

  

不仅如此,吉县唢呐传承更出现了“后继乏人”“走学院派”的倾向,展现黄河汉子粗犷、拼搏精神的“野味儿”正在消失。

  

“唢呐手自古在当地地位低,虽然现在摆脱了‘下三滥’的名声,但还是不热乎。此外,吹唢呐至少5到7年才能出师,难再加上苦,现在愿意学的孩子很少。”强朝晖表示,吉县“百人唢呐队”中的唢呐手主要以50岁左右的大叔为主。

  

虽然当地不乏后起之秀,但更倾向于往“学院派”发展。今年26岁的张林峰就是其中一位。他出身艺术世家,13岁考上艺校,是现在吉县唯一一个能吹专业小唢呐的人。

  

“‘野路子’的唱法其实很简单,但现在年轻人愿意学专业知识,能登得上大雅之堂,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张林峰说,另外最关键的是,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父辈们身上的“野性”他们很难再体会到。

  

“父亲当年在山沟里边放羊放牛,边吹唢呐,夏练三伏,冬吹三九,而现在年轻人有的连黄土高原一年四季的变化都没见过。”张林峰无奈地叹了口气。

  

据介绍,正因为吉县唢呐昂扬的旋律、夸张的动作、原始的野味儿,在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北京农博会等国际盛会上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今年4月份,吉县唢呐又受邀将首次去台湾进行文化交流。

  

为了保持它的野性,当地已经整理出60首左右流传较广的传统曲谱,并与当地职业中学合作,希望能培养出对唢呐感兴趣的接班人。

(责任编辑:赵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