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人物春秋频道首页 人物传记 历史名人 当代名人

奇人梅兰芳 艺术生涯

时间:2013/9/29 13:14:00 来源: 腾讯视频 浏览量: 600

颜不出众,貌不惊人,年幼的梅兰芳学戏的一条坎坷路。

梅兰芳艺术生涯

  废除封建制度和辛亥革命的新思潮对于梅兰芳的思想和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在青年时代结交了一批知识分子,如日本留学生冯幼伟(耿光)、吴震修、许伯明、李释戡、德国留学生齐如山等。他们对梅兰芳早期的艺术发展,或在政治、经济方面扶持,或在剧本创作方面合作,都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1913年,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期间,观摩了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如夏月润、夏月珊经营的新舞台演出的《黑籍冤魂》、《新茶花》、《黑奴吁天录》等,欧阳予倩的春柳社演出的《不如归》、《茶花女》、《陈二奶奶》等话剧,使他很感兴趣,并和欧阳予倩等戏剧革新家交往,颇受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和一些演员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梅兰芳曾这样说:"1913年我从上海回来以后,就有一点新的理解。觉得我们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的史实。虽然有些戏是有教育意义的,观众看了也能多少起一点作用。可是,如果直接采取现代的时事,编成新剧,看的人岂不更亲切有味?收效或许比老戏更大。这一种新思潮,在我脑子里转了半年……"果然,他由上海返京后,搭翊文社演戏,便排出了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秋,梅兰芳再应邀赴沪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才返回北京。

  梅兰芳回到北京后开始创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揭露官场黑暗的时装新戏,申诉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由的命运;不久,又尝试排演了一些古装新戏,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等,这些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古装新戏,取材于文学名著或神话故事,不仅刻划了那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妇女的形象,而且创造出新的妇女装束和扮相,丰富了京剧舞台服装,为观众喜闻乐见。

  从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梅兰芳得到齐如山,吴震修等一些朋友的帮助,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创作,共编演了11出新戏,此后,梅兰芳又向昆曲前辈学习,先后演出了一些昆曲剧目,如《春香闹学》、《思凡》、《佳期拷红》等。这些唱做并重的贴旦戏,其性质仿佛京剧的花旦戏。梅兰芳 试图打破旦角行当的界限、结合唱念做打,全面发展。 以后梅兰芳又陆续整理,上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同时还整理上演了许多著名的传统戏,如《宇宙锋》、《花木兰》、《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剌汤》等传统剧目。 《宇宙锋》是一出传统的青衣戏。梅兰芳塑造的赵女形象,用几种不同的表情动作,来表达她的矛盾复杂的苦心情。这出戏演唱了五十多年,经过不断修改,成为经久不衰、深受群众欢迎的梅派保留剧目。

  1921年,梅兰芳又编演了《霸王别姬》,刻划了一个善良、有见识、富有情感而又坚贞不屈的虞姬形象,他的表演细腻深刻,成了梅派剧目中较为优秀的一个保留节目。

  欧阳予倩曾著文赞誉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推崇梅兰芳为“美的化身”。梅兰芳,真像一位散花使者,他把美撒向人间!多少年来,他在中国人民观念中一直是美的象征。

  梅兰芳的艺术,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自他从事舞台活动开始,到1915年前后,是他艺术活动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剧目多为传统唱功戏,如《祭江》、《二进宫》、《三娘教子》等。这时他在艺术上虽如同描红临帖,还不曾有自己的独立创造,却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为他后来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梅兰芳学的是正工青衣,师承时小福一脉,兼容前辈各家之长。由于他优越的天赋条件和刻苦勤奋,在崭露头角的初期,就已显示出出众的才华。

  自1915年至抗日战争前夕,是梅兰芳艺术活动的中期,这时期他的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由于辛亥革命以及时装新戏的深刻影响和一些文人的推动,力图使自己的舞台艺术能符合时代潮流。因此,他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对于京剧表现当代题材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后,他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传统剧目的整理和历史剧的编演。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艺术的重大革新。从不同人物出发,把青衣、花旦、闺门旦以至刀马旦的表演技巧、风格融化运用,完成了前辈旦角演员特别是王瑶卿的未竟之功。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新剧目,并在其中创作了与剧情适应的舞蹈,如《天女散花》的绸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黛玉葬花》的锄舞、《廉锦枫》的刺蚌舞和《霸王别姬》中剑舞等。这些舞蹈,或取材于武功,或取材于旦角舞蹈身段,或取材于其它剧种和姊妹艺术,或直接从生活提炼而成。他把唱、做、念、打、舞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他的唱工,力求切合人物感情而不过分,追求腔调的新奇,所以显得腔圆字正,明快大方,他的做工以细腻熨贴恰合身份见长;他的道白脆甜圆润,独具特色;武工不仅步伐严整,节奏准确,疾徐多变,姿态优美,而且有一种特有的内在含蓄,把原有的“把子”加以提炼,成了美丽的舞蹈。
(责任编辑:刘莎)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