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共产党人的心灵史诗
时间:2012/6/1 15:21:00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采集侠 浏览量: 933
本月初在全国热映的《建党伟业》,拉开了“红色电影季”,人们以尽情的唱红歌、看红色影视、走访红色旅游景区,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是一种光荣的情思,一种难忘的追忆,一种深情的缅怀。
记不清是哪一天,我们一群乡下孩子,翻山越岭,步行几十分钟,到部队驻地去看免费的露天电影。在那个全社会普遍饥荒的年代里,“看电影”是乡下人最为盛大的节日。今天被人们称之为“红色电影”的《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等影片,我们都是在露天看下来的。从过去的在露天看电影,到今天上网看,买高价票进影院看,买光盘回家看,我对电影如痴如醉的追求一直不改。几十年来,在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艺术形象不是好莱坞、宝莱坞明星,而是诞生在我们中间的人民英雄,他们是:王成(《英雄儿女》),潘冬子(《闪闪的红星》),李侠(《永不消失的电波》),洪常青(《红色娘子军》,王进喜(《铁人》),谷子地(《集结号》)等有血有肉的人民英雄。………
“红色电影”在八、九十年代,被一些评论家称之为“主旋律影片”。建国60多年来,我们的文艺家在银幕上塑造了无数让亿万观众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有些形象虽然在银幕上牺牲了,但他们却以另一种形式,与中国大众的精神生活融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红色电影”中的主人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共产党人的化身,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献身精神、奉献精神、求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史诗。
“红色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无外乎以下几个因素构成:一是有一支很好的创作团队;二是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三是有些片子还有十分优美、动听的主题歌,四是在十分合适的机会推出,让全国人民追捧它,牢记它,缅怀它。这中间,起着决定性因素的是创作团队。
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王心刚、孙道临、赵丹、祝希娟、田华、于蓝、于洋等演员,都在银幕上塑造过不少英雄形象。他们中间,我最热爱的演员是王心刚和孙道临。
1961年拍摄《红色娘子军》时的王心刚,只有20出头。为了准确理解片中角色,他查看了当时所有能看到的革命战争资料,又在海南岛深入生活几个月,最后,在导演谢晋的指导下,完成了洪常青这一不朽的共产党人形象的塑造和演绎。1954年,拍摄《渡江侦察记》时的孙道临23岁,为了演好李连长这一角色,孙道临深入侦察部队体验生活,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认真探索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还不算,他向上级打报告,被部队批准亲赴朝鲜战场,整整体验了三个月。
当然,王心刚和孙道临都成功了。
他们的成功,是不拿片酬、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把功劳簿记在了党和政府的身上;他们的成功,首先感谢的是支持他们演艺事业的人民大众和那些支撑着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烈士。他们的成功,也奠定了“红色电影”作为中国人民精神大厦的牢固的地基。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红色电影”开始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庆幸和尊崇:
一是主人公再也不是那种普遍的“高大全”形象,他们有闪光的一面,也有缺点、错误和过失;二是一部片子,为了追求更为完美的艺术效果,创作者往往会塑造群像而不是把所有亮点聚焦在一两个角色身上。比如:献礼片《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就分别塑造了30位以上重要角色。这些角色就像繁星,装扮着银幕,熠熠生辉。三是很多禁区被一再解放,艺术家真正处于“百花齐放”状态。比如《南京,南京》,整个影片没有出现一个共产党员,但是,这部以国民党中下级军人和敌占区底层群众为主要角色,奋起抗争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京的疯狂屠杀的影片,感动了无数群众。这部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影片,归入“红色电影”,当之无愧。
从翻山越岭去看露天电影,到今天在网上自由自在的选择影片;从过去的大明星不拿一分报酬拍电影到今天的所谓明星一出场就要片酬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人民币;从主角不能谈恋爱到今天银幕上出现“三角恋”、“多角恋”;从电影来来去去的都是“高大全”到今天连国民党兵都可以成为银幕主角,中国电影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变革、变局,但是,不管今后的影坛如何的千变万化,一成不变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仍然是“主旋律”影片的“魂”。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电影艺术的推波助澜;那么,“红色电影”——“主旋律影片”,一如既往的,需要一个“魂”,这个魂,就是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就是要“敢于担当,敢于奉献,敢于牺牲”。
作者:吴逢旭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