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国对联频道首页 春联 喜联 寿联 挽联 装饰联 行业联 文苑联 谐趣联

名人与挽联集锦

时间:2012/9/3 11:41:00 来源: 未知 浏览量: 1514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抗清名将,1661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病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抗清名将,1661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病逝于台湾。康熙撰写此联赞颂郑的功业。上联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苦心经营东南的历史。清兵入关后,南明福王布防在江北的吴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致使福王的弘光小朝廷顷刻覆亡。郑屯兵于金门、厦门两岛,先后发兵攻泉州,陷漳浦,袭潮州,取澄海,打广州,并于1659年率水师十万北伐,破温州,下镇江进围南京,兵败后,退守厦门、屯师习武,这就是"敢向东南争半壁"的史实。下联对郑收复台湾的功绩作了评价。南明诸王,即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韩王等相继覆灭, 1661年郑率部击溃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始终不向清廷称臣,甚称"孤忠"。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挽关天培


 


 关天培(1780-1841),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清末爱国将领,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禁烟政策。林则徐被诬害撤职后,他继续训练水师,修筑炮台,曾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1841年2月25日英军进攻虎门,琦善拒发援兵,关孤军奋战,壮烈牺牲。林则徐在流放途中撰写此联。上联发问,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的坚固防线是谁毁坏了,以致他孤军作战,鞠躬尽瘁,为国捐躯?"长城",古代军事建筑,后用以比喻国家屏障。下联记述评论关天培和参将寿廷章在无援的困境中双双为国尽忠,他们伟大的民族气节,连英军都很钦佩,送回他的遗体时,面部还带着英气。"异类",此处指侵略军。"坎壈",困顿。"归魂",此处代指遗体。联语先用设问句法,"问何人忽坏长城"句,锋芒直指琦善以至清王朝,对投降派予以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谴责;后用反衬法,"闻异类亦钦伟节"句,显示了关天培形象的高大和殉国的壮烈。全联抒发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战友的怀念。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
--左宗棠挽林则徐


   林则徐于1850年11月22日逝世,左宗棠于24日获知讣讯,非常悲痛,便写了这副长联挽之。左、林间有深情厚谊。1848年,在左宗棠大志未酬的时候,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林深加器重,遂邀左参加他的幕府,左对林崇拜之至。上联"附公"者,指追随林则徐的人们。"间公"者,指穆彰阿、琦善之流。1840年,林则徐被推行"抚夷"媚外路线的穆彰阿、琦善诬陷而谪戍新疆。"二百余年",从1644年至1850年,共206年。"遗直",谓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此处是说林则徐的优良作风永远存在。下联"庙堂",指清廷。"草野",比喻民间。王充《论衡·书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时雨",及时雨。"出师未捷",指1850年11月4日林则徐奉清廷命,由福州抱病启程,赴广西镇压拜上帝教,走到广东省潮州普宁县,因病而座。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李鸿章挽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晚年号老亮,湖南省湘阴人,清末湘军将领,后成为洋务派和湘军首领。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 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绩,被命以兵部郎中之职。1860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组成"楚军",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同治元年)初任浙江巡抚。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次年升闽浙总督。1865年奉命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1875年(光绪元年)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及除伊犁外的天山南北等地,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以遏制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后在西北创办甘肃机器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等新式企业。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同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光绪十一年七月)病逝于福州。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
--严复挽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以"自强""求富"为名,大办洋务,陆续开办了江南制造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制布局、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军事和民用企业。他又向外国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自1876年以来,经他手签订了5个卖国条约。严复主张维新变法,对李鸿章兴办的洋务运动寄予幻想。在严看来,那是因为李鸿章的雄才大略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所以他以非常惋惜的心情写下了这副挽联。上联"其谋",指李鸿章对内对外的政治主张。李鸿章认为清王朝"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和戎",即指对外国侵略者不要"轻言战争",而要"一意主和","以羁縻为止";"变法",即引进西方的军事设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下联"晚节",指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被唾骂事。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头衔,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王朝与英、美、俄、德、日等11国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出卖了臣大民族权利。至此,他一系列卖国行径引起举国愤怒,被斥之为卖国贼。此联是说,如果当时能够按李鸿章的意见办事,洋务运动不会失败;如果晚年不参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广大人士的舆论要好得多。严复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这很能代表当时的舆论。


 


 


孤军断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
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
--曾国藩挽浙江巡抚罗遵殿


罗淡村,字遵殿,安徽省宿松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浙江巡抚,罗为官清廉。曾国藩日记称:"历官直隶、湖北、浙江等省,凡二十五年,家无一钱,旧屋数椽,极其为狭陋。前后仅寄银三百两到家,其夫人终身未着皮袄,真当世第一清官,可敬也。"罗于杭州城为太平军所破(1860年3月18日)前夕病死,曾国藩于两个月后作此联相挽。上联"许远",为唐朝将领,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人。安禄山叛乱时,被玄宗拜为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太守,加防御史。至德二年(757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死守睢阳,坚持数日,兵粮俱尽后城陷,被执送洛阳。后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岳王",即指岳飞。岳飞墓在杭州西湖栖霞岭下。此联写今人联系古人,以古人衬托今人,写今人用笔不多,而今人形象全出,堪称佳构。


 


殷干酷刑,宋岳枉戳,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已期,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


 


上联以历史上惨遭杀害的比干、岳飞、方孝孺[正学]为喻,对"戊戌六君子"的罹难深表哀痛。下联用东汉宦官专权迫害诸儒、魏晋间竹林七贤因清谈多遭迫害事,抨击慈禧及其"后党"残害忠良。春秋吴国重臣子胥被诬赐死时说:"以县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联末"悬睛"句即用此典,指出清政府杀害志在挽救它的"戊戌六君子"这样的志士,必将招致灭顶之灾的惩罚。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
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梁启超挽康有为



  康有为于1927年3月31日逝世,梁启超于4月27日与同门诸子曾在北京畿辅先哲祠举行公祭,此为梁氏于此时献的挽联。上联"祝宗祈死",祝宗,犹宗祝,主祭祀祈祷的人。祈死,祈求速死。表示世事悲愤绝望的心情。"陆沉",比喻国土沉沦,非由于洪水而由于祸乱。"鱼烂",鱼烂自内发,比喻由内乱而覆亡。上联说康有晚年悲愤世事,体衰眼枯,非常痛苦;但现在去世了,免睹全国遭受祸乱灾害的惨象。下联"西狩获麟",语出《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世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传说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微言",谓精微之言。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又大义乖。""天之将丧",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意为:"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山颓木坏",典出《礼·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盖寝疾七日而没。"后来因以"山颓木坏"喻有重要影响人物的死亡。下联将康有为比作孔子,表现了学生对老师推崇之极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对先师之死悲痛之极的感情。康梁政治关系至张勋复辟时已经完全破裂,可是师生之谊始终未断。梁氏之寿联与挽联应作师生佳话看。


 


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蔡元培挽梁启超


 


1927年2月17日上海人士假静安寺公祭梁启超,蔡献此联。"保障",指梁启超策动蔡锷反袁事。1915年冬梁启超一面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世凯,一面到广西参加西南各省反袁斗争,并任护国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出过大力。"宣传",用《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意。此句是说,梁启超当仁不让,引进西方文化做出很大贡献。"南海",指康有为。康有为的老师,但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没有梁启超积极。此联选择梁氏"保障共和"与"宣传欧化"两点来写,极为准确。一个大人物一生可悼念的地方很多,但究竟选择哪些来写才最恰当,却须准确地选择。蔡氏这两点选择是站在社会发展史的角度选的,选得好。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文,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孙中山挽江苏省讨袁军总司令黄兴


 


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省长沙人。留学日本。曾发动广州起义,武昌起义被推为革命总司令。民国成立,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二次革命任江苏省讨袁军总司令。后病逝上海,年仅42岁。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黄兴与孙中山结识,共建中国同盟会。自此以后,孙多在海外奔走宣传,组织财源,黄多在内地实行革命;辛亥前的多次起义,"大都由黄公主持,几乎是无役不与"。黄兴为人谦让,能与孙中山合作无间,相辅相成;章炳麟、张继、宋教仁、陶成章等一度反孙甚力,以拥黄兴为同盟会总理,黄兴坚持不允,且努力维护孙中山的威信。黄兴长期艰苦奋斗,积劳成疾。他的死,使革命缺少一位军事领袖。孙中山非常悲痛,遂挽此联以献国葬仪式。上联赞黄兴之全才。"随陆无武",语出《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之无武,绛灌之无文。"随陆即随何和陆贾。随何,汉初人,善于言辞,曾为刘邦说淮南王黥布叛楚归汉。陆贾,汉初楚人,政治家,辞赋家,从汉高祖定天下。"绛灌无文",即绛侯周勃和灌婴。周勃,汉初大臣,秦末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刘邦认为他"厚重少文"。灌婴,汉初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从刘邦转战各地,建有战功,封颍阴侯。"九等",《汉书·古今人表》将人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联意在称赞黄兴文武双全,古代名贤难以比拟。下联悼黄兴之早逝。历史上伯夷、柳下惠哪个贤,彭祖、殇子哪个长寿?实在说不清楚。然而仅仅十年的同盟战斗,就奠定了今天这个永久的基业,我作为后死者的悲伤,怎能忍受?"夷惠",指伯夷和柳下惠。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为让其弟叔齐继承王位而逃亡。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时曾三次被黜而不他去。鲁僖公二十六年,齐攻鲁,他派人劝齐退兵。"彭殇",犹言寿夭。彭,彭祖,古之长寿者。殇,未成年而死。下联说黄兴胜古贤,理应长寿,可惜"只十载同盟"便永诀了。此联连用典故,而个个妥贴,充分表达了哀挽的主旨,实为难得。


 


主义扬中外;
精灵炳日月。
--蒋介石挽孙中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率兵征讨叛军陈炯明的蒋介石于3月20日在宁城设灵牌祭奠孙中山总理,孙中山尊为国父,蒋介石撰此联悼挽。


 


失一执信,得一广州,得不偿失;
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陈独秀挽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原名朱大符,字执信,原籍浙江省萧山县人,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入广州教忠学堂,组织群智社,探求新知识。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1906年回国在广东高等学堂、广东法政学堂和两广方言学堂任教,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10年参与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次年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亡香港。武昌起义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广东光复后任军政府总参议、广阳军务处督办、广东审计院院长。宋教仁案发生后力主整顿加强军队,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坚持反袁斗争,加入中华革命党,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1917年7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兼掌管机要文书。1918年5月随孙离粤赴沪,任《星期评论》、《建设》杂志编辑撰述工作,参加新文化运动,赞扬布尔什维克精神,攻读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20年奉命赞助漳州护法区建设,敦促粤军回师驱逐桂系军阀,又赴广东发动各地民军。9月在虎门调停丘渭南部和邓钧部的矛盾时被乱枪击中牺牲。噩耗传到上海,孙如失左右手,称赞其为"最好的同志"、"中国有数人才"。1921年2月27日孙参加朱执信追悼大会并撰写挽文,陈独秀撰送了此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鲁迅挽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江苏省武进人。参加"五·四运动",为《新青年》、《向导》等刊物编辑。曾任中共临时中央局负责人。后在上海与鲁迅等一起领导左翼革命文艺运动,遭国民党逮捕就义。有《瞿秋白文集》传世。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郭沫若挽鲁迅


岳降之英,为国干城。转战晋鲁,杀敌纵横。
牺牲壮烈,鬼泣神惊。睹兹遗像,军人典型。
--李宗仁挽罗芳珪


    罗芳珪(1907-1938),字建唐,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百叶树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34年就任国民革命军第85军第89师的529团团长。在护防南口的战役中,沉着应战,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1938年3月到鲁南参加台儿庄战役战斗。4月6日下午,罗芳珪团长与李友益副团长在大顾珊村外察看地形,准备进行夜间袭击,5时左右查看地图时,突然遭到日军的炮火袭击,罗、李二人当场倒在血泊中,光荣牺牲。5月罗芳珪烈士的灵柩运往湖南,在衡山各界人士参加的烈士追悼会上,军事委员长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以及众多的国民政府要人何应钦、孔祥熙、李济深、邵力子等60多人送了挽联。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司令长官撰送了这幅挽词。为了表彰罗芳珪烈士的功绩,国民政府追认罗芳珪烈士为陆军少将衔。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罗芳珪为革命烈士。


 


抗战屡建最大功勋,正气千秋,死无遗恨;
从我后同半生患难,国仇初雪,恸失元良。
--冯玉祥挽张自忠



  张自忠早年在冯的西北军中任职。1933年任29军前线总指挥,在赤峰口痛击日寇。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取得临沂大捷。1940年5月与日军激战时牺牲。同年冬,冯在重庆亲自迎灵并主持安葬仪式。提挽之联句句记实。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毛泽东挽王铭章


 


王铭章[1893-1938],四川省新都人。历任川军排、连、营、团、旅长、师长、陆军少将衔,抗日时中将。1938年4月上旬,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师长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城破与日军激战时中弹壮烈牺牲。5月,国民政府在武汉举行公祭,毛泽东等人联名送了这副挽联。挽联高度赞扬了王铭章奋勇抗日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


 


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
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朱德挽马本斋


 


马本斋[1901-1944],抗日民族英雄。河北省献县人,回族。"7·7"事变后,组织回民抗日教导队,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八路军翼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转战冀中和冀鲁豫边区,狠狠打击日军。被冀中军区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锦旗。1944年2月7日病逝于冀中[山东省莘县]军区医院。3月1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隆重追悼会。中央首长多有挽联,此为其一。"母子",抗日后,马本斋母亲遭日寇逮捕,坚贞不屈,詈贼而死。


 


 


国难方殷,老成凋谢,愿先生精神不死;
抗战正急,团结濒危,幸同胞万众一心。
--周恩来挽徐谦


 


徐谦(1871-1940),法学家,字季龙。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江西省南昌。进士出身。曾组织国民共进会,与同盟会联合组成中国国民党。历任广州革命政府司法部长、最高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府委员临时联合会议主席、国民党政治会议常委和军委主席团委员等职。曾参加巴黎和会,拒绝在和会上签字,积极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清共防共,被蒋介石通辑,长期隐退香港。1940年9月病逝。有《民约总论》等传世。


 


北苑千秋人,汉石隋泥同不朽;
西风两行泪,水痕墨气失知音。
--吴昌硕挽任颐[任伯年]


 


任颐(1839-1896),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亦作晓楼),萧山城厢镇人。其父善画肖像,任颐自幼随之习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均有扎实功底,尤以人物画见长,他在十余岁时即能勾勒出来访者容貌,使人见其画如见其人。此联挽对其影响极大的画家任颐。联语紧紧抓往逝者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来写。上联是对任绘画艺术的评价。"北苑",原指南唐宫苑,当时画家董源尝任北苑使,这里借指画坛。"汉石隋泥",指汉代石刻和隋代雕塑,在中国美术史上均占重要地位。全句意为:你虽已千秋作古,但大名将同珍存的汉朝隋代的文物那样永留后世而不朽。下联倾诉联作者的感情和哀思。"西风"点明任去世的时令为秋天,增强了全联悲悼气氛,又以"两行泪"表示哀痛,更以"水痕墨气"代表绘画界和绘画艺术,也喻自己失去了知音。联语以托物抒怀的手法撰写,使睹物思人,感触颇深,赋水墨以良知,十分感人。


 


四海一髯,伤心系天下;
九州万劫,无泪哭先生。
--张大千挽于右任


 


于右任(1879.4.11-1964.11.10),原名于伯循,别署骚心、髯翁,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泾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1906年8月在日本追随孙中山时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民主革命时期,参加辛亥革命。大革命时期,当选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11月29日到台湾。1964年11月10日因病在台北逝世。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何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挽徐志摩



   此是联作者于1931年12月18日在上海写的。徐志摩遇难使郁达夫的情绪受到很大震动,终日为之不乐,想人生死的无常。上联"两卷新诗",指《志摩的诗》和《猛虎集》。"廿年旧友"1911年9月,作者由嘉兴府中学堂转入杭州府中学堂读书,与徐志摩同班同学,因称。"佳人"句,指郁达夫与徐志摩有同感,徐因林徽音,陆小曼与张幼仪离异,郁也因王映霞与孙荃[兰坡]离异。下联"一声何满",指唐人张祜《何满子》有句云:"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九点齐烟",语出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华表",指古代立于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石柱。"高处不胜寒",语出苏轼《水调歌头》。联语情意缠绵,含蓄而不晦涩,有极强的震撼力。


 


万口诵嘉言,爱就是一切;
四方传妙笔,文可耀千秋。
--赵朴初挽著名女作家冰心



  赵朴初和冰心是"文坛知己, 情同姐弟 "。1999年3月2日,阴云肃垂,夹有雨,92岁的赵朴初老人从北京医院的病榻上起身,眼含泪花,情凝笔端,挥毫作就此联。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