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手植柏: 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诚心亭: 亭内立有 毛泽东 手迹祭
黄帝手植柏:
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诚心亭:
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挂甲柏:
据说,武帝修起九转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桥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18万大军祭黄陵”。从这以后,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历代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陆军第42师l24旅第248团团长阳洁,前往桥山谒黄帝陵,“山陵道逶迤,满途荆棘,殊感不便”,1934年底陕西省政府开会冯钦哉(冯任陕政府常委)提出第二年清明节由陕西省政府公祭皇帝陵,取得了一致同意;令人重修道路,使其通畅。从此以后,人们便可以乘坐汽车上山祭陵。修筑桥山陵路碑记:西北军长钦公(钦公指冯钦哉)首先以兵工修筑成榆汽路,为之倡得于役,其间将桥山陵路加以修筑。既竣事,适勉之旅长巡防来此谒陵,题曰“桥陵圣境”。因刊石置之道右,藉志路工云。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人文
帝陵传说、黄帝脚印、祈仙台、下马祭奠、指纹章印、伶伦定律、暖泉来历、沮河来历、涎水酿酒、拐角井水
(责任编辑:李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