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柳氏民居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沁水历山舜王坪自然风景区腹地。柳氏民居为陕西华昌府通判祖籍沁水的柳遇春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
简介
柳氏民居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沁水历山舜王坪自然风景区腹地。柳氏民居为陕西华昌府通判祖籍沁水的柳遇春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从现存民居建筑形制、风格上看,清代屡有修葺、增建。
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84米,东西宽48米,占地面积4032平方米,总计房屋114间。院落分为两组,以东西走向的村中街道为中线,南北两侧并列两院。原建筑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除两座石牌坊为明代所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民居平面布局分单进、两进,建筑形制多为悬山和硬山式。以村中街道划分,南北两面对称分布,建筑布局紧凑。南院后墙以东西为轴线,建过街楼。各院门额以楷书题院名,四院均为封闭型四合院。保存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是“司马第院”,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倒座、正房、上房。前后院东西两侧各建有厢房,硬山式屋顶,院门位于东南角,单开板门一道。正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二层楼阁式。下层设楼板,东次间设楼梯可达上层。其余院落中上房、正房等形式相同,同为一个时期遗物。
院内两座石牌坊,青石筑成,二柱单楼悬山式。迎风板两块。一坊题“丹桂传芳”,一坊题“青云楼武”。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修建题记。
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柳氏民居与柳宗元柳氏民居,位于(太)行(王)屋,历山腹地的沁水县西文兴村。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出自太行地,北有鹿台(山)蟠回,高出诸峰,曰:鹿台挺秀;南应王屋,驰奔云矗,倚空向出者,千峰碧苍翠,曰:行屋拱翠;东曲陇鳞,下临大涧,曰:三台左抱;西山隆沃,壮似行而复顾,曰:九冈右环;吾柳氏族世居之。(《一房山记》)。西文兴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东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如今,该村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人,几乎全为柳姓一族。柳姓人家世守祖训,勿宣门庭,祖祖辈辈生活在祖上遗留下来的高门大户,深宅大院里,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岁齿清晰,长幼有序,字讳有章,家规不乱,世代传承。
近几年来,这个神奇的河东柳氏世代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引起了众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清华大学文物与古建研究院、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西文兴古村落对《柳氏宗支图》碑,《河东遗训》《柳氏族谱》以及柳氏墓碑、铭文、家训、门匾题刻等金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探古考证,同时对柳氏谱系名讳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历史性结论:“唐末,始祖自河东徙沁(水)历(山)”(《柳氏宗支图》碑),迄今生活在西文兴古村落深宅大院里的200余口柳氏村民,竟然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脉同宗后裔。而且柳氏族人世世代代恪守祖训:“耒读为本,族产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门庭,以为文人大(谐音:待)兴者”(《河东遗训》),世代传承。
曾经显赫历史的河东世家柳氏名门后人仍扎根于山西故土。而被中国柳学界苦苦寻求的柳宗元后裔居然千年举族隐居在(太)行(王)屋深山,历山腹地的山西沁水西文兴终被发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发现,即刻引起了轰动,为中国柳宗元研究填补了历史空白,为传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证。2004年9月广西柳州柳宗元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向国际柳学界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柳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柳宗元后裔在山西沁水西文兴发现,也为三晋名贤柳宗元在山西故土上没有踪迹填补了历史的缺憾。
(责任编辑:李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