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地理频道首页 探索旅游 走遍中国 自然遗产 中华地图 游记留影 地理图库

古建山西|万荣后土祠:当秋风由此吹起,众多皇帝低头

时间:2018/1/3 11:07:40 来源: 山西晚报 作者: 胡增春 浏览量: 1402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慷慨悲凉的辞,

正是著名的汉武帝所作的 《秋风辞》。


写这首辞的时候,

汉武帝正在今天的万荣境内祭祀后土。

汉武帝当时所到之处,

现今留有一处古建筑群,

这就是后土祠。

后土祠中的最精华的建筑,

当属秋风楼。



微信图片_20180103110002.jpg

万荣后土祠秋风楼  牛力绘制


中国有古代四大名楼之说,

即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及滕王阁。

不知是恰好还是评选者有意,

每座楼都有一篇漂亮的诗赋文章相应。

可是如果你登临秋风楼,

了解一下它的由来,

再读一读《秋风辞》,

会发现与四大名楼相比,

秋风楼有过之而无不及。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958.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952.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948.jpg


后土祠,

坐落在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高崖上,

距县城40余公里。

这一带历史上称之为“汾阴脽”,

东周时属魏,亦称“魏脽”。

秦惠王伐魏,“渡河取汾阴”就在此处。

这里,也是汾河和黄河的汇合处。


坐北面南的后土祠东西宽105.21米,

南北长200.81米,占地面积25268平方米。

祠内现存建筑有山门、井台、献殿、

香亭正殿、东西五虎配殿、秋风楼等,

建筑宏伟,结构精巧,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编修的《蒲州府志》

称其为“海内祠庙之冠”。

正殿琉璃饰件,

光彩夺目,极为珍贵。

各建筑物上的悬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山门与井台,

组成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

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

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717.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713.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709.jpg

秋风楼,

是后土祠内的压轴之作,

也是闻名遐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风楼东依峨嵋岭,

西隔黄河,

与陕西省韩城市太史公司马迁祠相对,

托地傍水,居高临险,

正所谓“千寻嵋岭演天亘,一曲黄河卷地来”。

该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

因楼上藏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因为后土祠多次毁坏重建,

秋风楼最早出现在何时已经无法考证,

但是,最晚明代时即有记录。

目前留存的秋风楼,为清代同治年间建筑,

也有研究者认为该楼有明代风格,属清代迁建。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705.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701.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657.jpg

秋风楼


秋风楼身高达32.6米,主体为三层楼, 

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

一二两层四面各凸出龟须座一间,

上筑瓦顶,山花向前;

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

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

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南北穿通,

周围砖砌花栏,

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

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丽劲秀。

楼内二、三层内各藏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


三层的一块碑高0.58米,宽0.73米,

行草阳刻,笔画凝重,体态端庄。

此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

现已破裂,缺左上角,

用木架镶嵌竖于楼内;

二层的一块碑高0.82米,长1.87米,

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

碑体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

因为建筑群整体本来就位于高台之上,

高大雄伟的秋风楼极便于望远,

楼身东西两向各雕横匾一块,

东曰“瞻鲁”,西为“望秦”。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514.jpg

秋风辞碑刻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510.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505.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502.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458.jpg

秋风楼两侧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

当地居民对此津津乐道,

说这28根柱子代表汉武帝的云台28将;

上层是十字歇山顶,共有36个挑角,

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

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

共108个,“据说象征梁山一百单八将”。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454.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450.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446.jpg

后土祠和秋风楼,

深刻地打上了历代帝王的印记。


打粮食、生孩子,

在农耕社会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人们对大自然的敬重崇拜不言而喻,

一直到清朝,

皇帝都要年年亲自斋戒沐浴后,

虔诚祷告天地,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的古代社会很长很长,

而天子祭地的仪式,

从明代开始才改在北京天坛举行,

在此之前,

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

再牛的帝王,都需要舟车转换,

巴巴地到山西的万荣来。

具体的地点,

就是万荣境内汾河和黄河交汇处的这处汾阴脽。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429.jpg


这是一处长形的高地,

不算太广阔却绝对够肥沃,

也有人说,这里的地形和女性的臀部近似,

所以名为“脽”。

传说中,女娲就是在这里,

取黄河合着汾河的水,

用汾阴脽的土,来抟土造人的。


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

但是黄帝的祖先是谁呢?

在今天的万荣,可供研究的遗迹首推后土祠。

据说黄帝待天下平定后,

感激皇天后土以及祖宗先人对他的眷顾,

专程来到汾阴扫地设坛祭祀,

祭谁呢?后土以及祖先女娲氏。

女娲自此也就成为先民供奉的土地最高之神、

华人最远之祖兼最早的“送子娘娘”。


在有史料记载的传说中,

黄帝之后,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

都在汾阴脽举行过祭祀活动。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31.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25.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21.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17.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13.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09.jpg

到汉代,

汉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阴的黄河岸边修建了后土庙,

结束了之前露天扫地设坛祭祀的传统模式,

之后随着黄河、汾河河道频繁变迁,

后土建筑群历次冲毁又不断迁移、重建。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05.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201.jpg

可以说,

秋风楼就是一座被黄河逼着移动的古楼。

明代,由于黄河干流东移,

汾阴脽被河水侵蚀,

脽丘塌陷,后土祠受到威胁,

在加固保护已经不奏效的情况下,

到明万历末年,后土祠整体东移。

清顺治十二年,黄河决口,

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

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115.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111.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102.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058.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5054.jpg

夜色中的后土祠


康熙元年,黄河再次决堤,

所有建筑都淹没于黄河中,

康熙二年,

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万荣县庙前村北。

同治六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

仅仅3年后也即1870年,

后土祠再次移建到了庙前村北的一处高崖上,

一直保留至今,距今已有142年的历史。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947.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942.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938.jpg

后土祠内的鼎


文献记载,

汉武帝时的公元前117年,

在黄帝所建“扫地坛”遗址附近的黄河边,

出土了一只“大鼎”,

报汉武帝后,认为这是吉祥之兆,

于是下令,改年号为“元鼎”,

并派人在得鼎处修后土祠。

由庙到祠的变化,

体现出汉武帝也在把圣母女娲

认为是自己远祖的心理。


相关神秘发现请参阅

错金鸟篆铜戈密码:晋吴楚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艳事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930.jpg

汉武帝在祭祀时做了一首《宝鼎之歌》,

歌中描写了他的兴奋之情,

记述了祭祀后土圣母的宏大场面,

回顾了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

同时也寄托了他

企盼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924.jpg

秋风楼内扫地坛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919.jpg

“轩辕扫地之处”石碑


公元前113年,

43岁的汉武帝再次在汾阴县祭祀后土。

活动仪式完成后,泛舟于汾河中流。

由众美女相伴,喝着吃着,

听着鼓乐和船工们的号子,

汉武帝心情爽极,

这时,天空中阵阵雁鸣引得他抬头四望,

只见秋风阵阵下草木黄落,

白云悠悠中鸿雁南归,

不由感慨人生美好只是太过短暂,

于是吟下了那首悲凉壮美的《秋风辞》。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901.jpg


史载,

汉武帝曾先后五次(也有说六次或八次)

到汾阴祭祀后土,

并在后土祠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万岁宫。

据《汉书·郊祀志》载,

汉武帝元鼎四年,

汾阴祭祀逐渐形成制度,

基本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仪式。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821.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811.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755.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751.jpg

后土祠内的木雕精美绝伦


汉成帝初年,

丞相匡衡等人向汉成帝上奏章,

认为到汾阴祭祀后土,

要“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

建议把对后土的祭祀活动改在长安北郊,

汉成帝采纳建议,

不再去汾阴祭祀后土了。


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不失为一种节俭之举,

可是仅仅过了两年后,

匡衡丢了官职,同僚们议论,

这是天地对匡衡的报应,

汉成帝心里也暗怀忐忑。

更为蹊跷的是,汉成帝即位许久没有子嗣,

于是在公元前14年,

皇太后以自己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令,

恢复了至汾阴祭祀的先制。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403.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356.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352.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348.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344.jpg

石雕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340.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333.jpg

砖雕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329.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224.jpg

铁艺


汉以后,

唐玄宗先后三次到后土祠祭祀,

并加以扩建,

其规模壮丽,同于王居。

在后土祠中留下认祖归宗记载的,

还有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他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据史料记载,

北宋时后土祠占地面积达数百亩,

各种大型建筑物20多处。

宋真宗还更进一步,

撰文并书写《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

安排把自己的伯伯宋太祖、父亲宋太宗

一同列入后土祠中,

与女娲老祖宗“配飨”,

一同祭祀。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219.jpg

《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碑文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209.jpg

金代《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氏庙像图》碑拓本


现存庙内的明天启年间重刻的金代庙图碑上,

记载了宋代以前历朝祭祀修建的记录。

据不完全记载,从汉代至宋代,

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

明代之前,后土祠一直是皇家庙宇。


由此,有当地研究者称,

万荣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

后土祠不但是海内祠庙之冠,

还是北京天坛之源。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205.jpg

后土祠内供奉的后土圣母


在后土祠内,

还有一处地方比较有名,

就是张仪古道。

张仪古道横穿整个秋风楼,

原为车马官道,

可并排通过两辆大车,

战国时期魏国张仪曾经此道入秦拜相。

张仪是山西人,

他的故乡就在万荣县后土祠附近,

村名就叫张仪村。


当年他从村北出发,

到今天后土祠的位置,

自汾河和黄河交汇处的汾阴渡口过黄河,

到达今天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

再直奔秦都咸阳,

去为秦国效力。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201.jpg


1937年,

八路军三大主力也是在此东渡黄河,

沿张仪古道穿秋风楼而过,

步行至侯马北上太行。

从8月底到9月中旬,

32000多人从秋风楼张仪古道逶迤通过。

张仪古道可谓是

八路军踏入山西汇入抗战洪流的第一站。



2015年年底,

经过近一年的清理整修,

后土祠下的张仪古道,

在废弃60多年后再次展露原貌,

意蕴高远的秋风楼,

再添胜景,

更显古意。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055.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4049.jpg
微信图片_20180103103855.jpg

张仪古道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