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城北45公里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因这里悬崖陡壁皆为黄色,东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黄崖洞既是优美的自然景区又是中外人士想往的革命战争圣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城北45公里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因这里悬崖陡壁皆为黄色,东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黄崖洞既是优美的自然景区又是中外人士想往的革命战争圣地。1939年7月,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之命,将设在榆社县韩庄村的总部修建所移到黄崖洞,扩建为当时华北敌后我军最大的兵工厂。工厂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1941年11月11日,日寇36师团汇合第4,6混成旅计7千余众进犯我黄崖洞。我军特务团奉命保卫黄崖调兵工厂。团长欧致富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直接指挥下,带领战士与4倍于我军的敌人激战8昼夜,到l1月19日战斗结束,毙伤敌人2000多,保卫了兵工厂,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光荣称号。黄崖洞保卫战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打灭了日本侵略军的骄横,在国内、国际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因此名扬世界。
高山公园
黄崖洞的自然风光, 集雄奇与壮美于一体,悬崖山峰、迭嶂、岩洞、瀑布、 山泉,使这块古老的土地既富传奇色彩,又有几分神秘。“瓷圪廊”是从东面进山的唯一通道,也是黄崖洞的主要景致之一。 瓮圪廊口新建的高大壮美的牌坊大门上,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黄崖洞”三个金色大字。瓮圪廓两峰合围。峭壁千丈,长1.5公里,宽仅丈许,是一条呈“s”形的天然山廊。从中观天,头顶只见蓝蓝的一线,所以人们又叫它一线天。这里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在黄崖洞保卫战中,我军曾在这里的吊桥上派一年仅17岁的小战士崔振芳把守,就把日军堵在山门外达七天七夜。他一人就用马尾弹歼敌余名,从瓮圪廊耸峙的120余级山崖石梯攀摄而上,出廊口、山势豁然开朗,形成—个小小的山间盆地。这里是水色山光的高山公园。黄崖洞旅游景区开辟后,缘山建造亭塔,堵泉造就石池,借水搭垒步桥,建成了这座公园。在这里驻足小憩,既可消除登山的疲累,又可尽情赏阅水色山光的情趣。黄崖洞的山,横云割雾,层叠连绵。可在高山公园的西南,却有一座锥型孤峰,孤峰上耸一高塔,和孤峰浑然一体, 直刺青天。这塔叫镇倭塔,呈锥形,高7米,借整块育石雕凿而成,工艺精细,模型生动。著名作家马烽、孙谦、李束为和著名书法家徐文达的题词面塔而立,为其增色不少。
烈士陵园从斗折蛇行的石阶山径向北,再经九组笔直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尽头便是青松翠相掩映的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主要由烈士塔、烈士公墓和纪念馆组成。它是为纪念黄崖洞保卫战中殉国的烈士而建的。纪念塔为一座7米高的四方体水泥结构,上书“黄崖洞殉国烈士众垂不朽”十一个大字。纪念塔后是烈士公墓。墓为拱顶圆形水泥结构。墓前有一石碑,是1942年9月18日所立,碑上工刻着当年保卫战的直接指挥者欧致富同志撰写的碑文和43位烈士的英名。纪念馆位于公墓的后面。馆内以大量的史料、实物和照片再现了当年早工厂的原貌和保卫战的壮烈场面。 馆外依次耸立的石碑上刻写着薄一波、戎子和、杨秀峰、欧致富等同志的题从烈士陵园沿山同羊肠小道转山向西南,行途经千仞逼云的黄崖峭壁,便到了水窑兵工厂旧址。这是一个占地约2平方公里的厂地,复原后的机工房、锅炉房、装配车间、图书馆等设施依次展现在游人面前。这里的每一座红石建筑,每一道断壁残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印记着中国革命的艰辛脚步。
保卫战
1941年11月9日,中国八路军进行黄崖洞保卫战,至20日
黄崖洞
结束。 黄崖洞位于山西省黎城县北境、晋冀两省接壤之处,海拔1600多米。因当年八路军在此创建抗日战争期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并为保卫这一兵工厂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坚守防御战斗——“黄崖洞保卫战”而闻名遐迩。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挥师深入敌后,当时我军武器十分匮乏,一个战斗班只有三五枝枪,有的战士不得不用古老的长矛和大刀同敌人拼杀。为了解决我军武器装备问题,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组织修理我军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缴获的敌人枪械,同时还兼造地雷、手榴弹、步枪。步枪最高月产量达五六十枝,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1938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之一。根据这一决定,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5月成立军工部。是年7月,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的指示,在地形隐蔽的黄崖洞,正式建设我军的兵工厂。从此,这里成为我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感到恐惧。1941年11月,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主力,兵分多路强攻黄崖洞。我军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英勇抗击,经过八个昼夜的激战,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在这次保卫战中,黄崖洞之水窑口出现了最激烈的战斗场面。敌人连续进攻4天,伤亡近千,才突破几百米。他们改变了战法,加强了兵力、火力,连火焰喷射器都使用上了。守卫在水窑口阵地上的战士与三面进攻之敌,展开了地雷战、肉搏战,击退敌人11次冲击。山石上血迹斑斑,阵地前遗尸累累,敌人始终未越过水窑一步。他们使用了最毒辣的手段,向我前沿阵地发射喷火器和燃烧弹。顿时,整个阵地烈火熊熊,烟雾腾腾。我特务团八连八班长王振喜在工事燃烧起火、敌人乘机涌来的情况下,率领战士跃出工事,带着满身烈焰向敌群猛烈射击、投弹,与敌肉搏,毙敌70余人,直至壮烈牺牲。战士温德胜,举起最后一颗冒着烟的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保卫水窑立战功”锦旗一面。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了一大批工业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才奔赴各地,成为各级工业部门的领导骨干。黄崖洞保卫战谱写了一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壮烈史诗,耸立起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丰碑!
(责任编辑:李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