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寻根家谱频道首页 中华姓氏 家谱 家训家传 氏族祠堂 姓氏寻根 大槐树下 家谱研究

曾国藩家训智慧:不论誉之者、谳之者都极为推

时间:2012/6/1 13:10:00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采集侠 浏览量: 636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

曾国藩像

曾国藩故居

  记者:您如何评价曾国藩?

  郦波: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曾国藩平生的主要事迹,一是率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是开启了号称“近代变革之始”的洋务运动。所以章太炎谈及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曾说:“誉之者则为圣相,谳之者则为元凶。”事实也确实如此,曾国藩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从某些方面给予肯定。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记者:家训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郦波: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所谓家训,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渠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其中一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难过”,也成了教导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记者:家训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郦波: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然而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是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训”。

(责任编辑:LPP)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