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饮食频道首页 品茗茶道 琼浆论酒 中华菜系 家常菜谱 地方小吃 饮食养生

风流诗酒醉三秋——中国酒文化撷谈

时间:2012/12/11 9:22:00 来源: 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 张少中 浏览量: 372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有了酒,也便有了酒文化。酒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烙有酒的印记,或者在酒的作用下产生;说它普遍,则因为涉及面广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有了酒,也便有了酒文化。酒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烙有酒的印记,或者在酒的作用下产生;说它“普遍”,则因为涉及面广,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文学、艺术、旅游交际、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无不留有它的足迹。 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状况看,昌盛的酿酒业有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单是白酒一项每年即可为国家增加税收逾千亿元人民币。加上其它酒种的税收,数字相当可观,无疑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里,自仪狄、杜康造酒始,便留下了许多诗酒难分的华美篇章。“鲁酒薄而邯郸围”反映战国时期酒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醉者神全”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问题。把酒这样的实体引入神圣的哲学殿堂,这是酒的殊荣,也是酒文化放射出的炫目光彩。
    一代奸雄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著名诗句。把酒当作排解忧愁的唯一手段,评价甚高,而且极富激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酒二仙”之称,饮酒不断触发他的创作激情,“斗酒诗百篇”,被后世传为美谈。他既爱饮酒,又爱咏酒,“十诗九言酒”,对酒的感情可谓深厚之至。李白一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漫游中国名山大川,创作出为数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其中许多诗篇都散发着浓郁的酒香。其生平酒趣自然也很多。
    李白25岁那年由四川老家外出游历,天宝初年来到京城长安。时为京城大官的贺知章久闻李白大名,尽管寿高官大,还是主动邀访。两人相见果然投机,诗酒文章都是高手。当贺知章读罢李白新作《蜀道难》后深为青年李白才华横溢、气冲斗牛的浪漫天赋所折服。
    两人酒逢知已,开怀畅饮。数巡过后,酒兴未尽,贺知章醉意盎然,随手取下腰间所佩金龟,直呼店家“与我换酒来!”一醉方休。
    后来贺知章举荐李白入宫面见唐玄宗李隆基,李白才官至翰林。几年后贺知章病逝,李白悲伤异常,在他的悼亡诗中还忆起当年初次相见的往事:“四月有狂客,风流贺知章。长安一相见,呼为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苏东坡的故事也很有趣。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好酒,他的诗词文赋以及生平轶事传闻大多都与酒有关。其实他的酒量并不大,但他却非常喜欢与朋友饮酒,似乎饮酒或看朋友畅饮是一种非常有情趣的身心享受。他为此专门谈过体会:“见客举杯徐饮,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
    东坡不但饮酒有情趣,酿酒也有情趣。他曾心血来潮用蜂蜜造过蜜酒。不过没有成功,因为邀来品尝蜜酒的朋友“一饮三遗矢”,东坡自己也不停地往厕所跑。
    东坡酿酒虽不如东坡诗书画和“东坡肘子”、“东坡肉”那样成功,但酿酒、饮酒能给东坡带来生活乐趣和写作灵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酒酣胸,胆尚开张,”“料峭春风吹酒醉,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佳句,显然都是酒后的灵感迸发。
    东坡谪琼三年,共作诗词六十余首,其中不乏和酒有关的数篇华章。朴素的民俗和独特的琼岛风情,使旷世才子的笔墨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旧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寂寞东坡一病翁,
    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哪知是酒红。
    酒 是诗的催化剂,但有时它也助长丑恶,甚至酿成灾祸。酒于社会既有利也有害,至于是利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利?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为酒的这种两重性所决定,酒文化现象一直充满矛盾和斗争。例如对于酒的评判就各各不同,甚至正好相背。爱之者呼为“圣人”、“欢伯”、“福水”;恶之者称作“狂药”、“魔浆”、“祸泉”,历来如此,岂足怪哉!芸芸众生中有喝酒的,也有不喝酒的;在喝酒的人中既有“长衣帮”,也有“短衣帮”,如鲁迅在《孔乙已》时所描述的;有得酒之惠,疗治好身上伤痛,也有酒后失足,以致愧恨终生;有在酒的鼓舞下,操戈奋进,冲锋陷阵,荣立战功的,也有饮酒致病致残,恹恹不起,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深重痛苦的;有的爱作文字饮,因而奇想联翩,获得创作上的丰收,也有“惟解醉红裙”,男拥女抱,借酒而胡作非为。总之,对酒所取的态度不同,所得、所感也就大相径庭。
    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说:“水为(因)地险,酒为(因)人险。”明确指出酒之为害乃人使之然,就像水本来不是什么害物,若狎而玩之,没有节度,也会溺死其中,更不要说由于水利不兴而泛滥成灾了。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酒害”或“酒祸”呢?有人把禁酿、禁饮当作万全之策,但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禁酒令都行不通。本人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劝诫饮酒者自我节制,莫嗜酒,莫贪杯。对饮酒持正确态度的首推孔子。他酒量很大,但从不滥饮,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智。孔子的榜样对后世影响很大。孙卿(荀子)就明确反对饮酒致醉,认为醉者神志错乱。其他如杜甫、韩愈、王安石、朱熹等都注意节酒。
    节酒的传统是中国酒文化精华。如果大家都注意节酒,那么,酒的功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华夏的酒文化宛如一条湍湍不息的长河,从远古流来,向未来奔去。那波飞浪涌的长河之水,不就是中国的佳酿名醇汇成?茅台老醇,洋河大曲,兰陵特陈,神泉张裕,竹叶剑南,湘泉酒鬼,种子酒,古井贡,醉三秋……真是群星璀灿,各领风骚。
    弹指间,本人南徙琼岛十年矣。初上岛时,友人小聚,大多是品饮山东产的董公酒、孔府家酒、孔府宴酒等;三、二年后,河南的宋河大曲曾风靡一时;而继领风骚的便是敝人引以为自豪的安徽的各种名酒:古井、明特、皖酒王……你方唱罢我登场。及至现在,一种叫做“醉三秋”的皖之名酒,不仅笔者情有独钟,所去酒店,也占尽风头。
    我喜“醉三秋”,先是因其名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爱煞这句话,因其十分的美丽。三秋哪!足足一千多个萧瑟的日子啊!才一日不见,便有这样的感觉,感情之深浓,不言而喻。表达的何等强烈,但他不露风,不肉麻。它含蓄得令人心醉,令人心酸,分分秒秒却度日似年,流走的岁月时光,无一丝半点欢愉,有的只是深如古井、长若溪水、苦似黄莲的思念、思念……
    尽管语气无怨无尤,不悲不凉,但内心世界那种苦涩至极的感觉,却深刻地从每一颗字里痴痴源源地流了出来。这种感觉,是极含蓄,也是极古典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唉,美丽,美丽啊!这样美丽的情愫,在通信手段现代化的今天,却渐成绝想,渐成绝响。遗憾啊! 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意而为一种白酒之名,足见此酒酿制者的文化品位。
    我喜“醉三秋”,次是因其味醇。我还记得第一次品尝“醉三秋”的趣事。那是一个周未的晚上,几位乡友小聚于海口街头的大排档。正当大家商量着喝什么酒时,只见刚从老家探亲回来的胡坤传兄不紧不慢地拉开了身旁的提包,从中取出一只精美的铁皮长方盒,不无得意地说:“今晚让大家品尝安徽茅台醉三秋”。只见他轻轻拉开密封的铁皮盖,用锁钥启开了酒瓶,顿时,醇浓的酒香四散,大家连声叫好!待醇酿入唇,更是沁腑肺、润脾胃,好不酣畅淋漓!奇怪的是本人那晚虽饮之过量,但自始至终没有醉意,且感觉特好。后来,我在一些典籍上读到了几则有关“醉三秋”的传说和掌故,才知此酒之来历原来是如此了得——
    传说之一:
    魏晋时期,文人嗜酒成风。一位名叫刘伶的人,列居“竹林七贤”之首。一次,刘伶偕诸友行至颍州城外(今安徽阜阳),循酒香来到一小巷,恰逢杜康后人在酿酒,于是古道热肠的阜阳人呈上佳醇供刘伶品尝。连喝数碗,刘伶酩酊大醉,三天未醒。待第四日醒来,他惊呼:“三年矣,如今身处何地?”杜康后人一听,大喜,此酒自酒祖杜康发明以来,尚未取名,今日偶得佳名,于是“醉三秋”应运而生。这便是“杜康酿酒刘伶醉”的由来。
    传说之二:
    东汉未年,曹操打败袁绍,雄居此方。一次曹操带着一干人马回故乡安徽毫州,路经颍州城外。此地无一水井,于是曹操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嗖、嗖、嗖”各发一箭。箭落轰然有声,清凉泉水汨汨而出。将士们争相取饮,泉水果然如饴似甘,一口入肚爽透六腑。相传曹操三箭所定神泉,就在现在的阜阳八里桥。一千多年过去,物是人非,神泉水依旧甘美如饴,造福于一代又一代百姓。而用神泉酿制的“醉三秋”更是四海扬名,香飘五湖!
    本人曾到“醉三秋”酒厂参观过。这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该集团推行的“动态管理法”受到温家宝等党员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其精华是:“人员要精干,职位可变换,分配看贡献,管理铁手段。”这对我们邮政企业的管理和改革来说不是有一定的启发或借鉴意义吗?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