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诸子百家频道首页 诸子著述 历代研究 发现校补 观点探讨

“之乎者也”远去是深层文化断裂

时间:2013/5/16 13:21:00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 王丹雪 浏览量: 1350

《中国青年报》特稿《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对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提出质疑,呼吁改变语文教学现状,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今人向有疑问:古人说话是否满口之乎者也?非也,

《中国青年报》特稿《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对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提出质疑,呼吁改变语文教学现状,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今人向有疑问:古人说话是否满口之乎者也?非也,过去的“语”和“言”是分开的,他们行文用文言文,说的则是和今天完全一样的口语,见面也问“吃了吗”,愤怒时也会来一句“他妈的”!所以文言文是祖先留下的遗产。可惜,一场运动把几千年的财富断送殆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渐渐淡出社会。当然,白话文对文化的普及无疑意义重大,但新文化运动在客观上也把中国的文化史割裂成两半。再过一、两百年,文言文、竖排版、繁体字,可能会成为后人眼中的甲骨文。

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占比少得可怜。我们可以投入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人去推广保护文言文!许多人因为入门难而从心里拒绝文言,从而也拒绝了传统文化。一些传统文化也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而被普及掉了。比如六艺中的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但现代人对古礼还能掌握多少?如今婚丧嫁娶、拜师、祭祀的礼节,基本只残存于民间,我们对蕴义深广的传统文化日益删减,却反而向西方人学习所谓的礼节。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威仪日渐疏离,结果就是社会人文的粗鄙化。不仅缺乏经史子集的涵养,甚至连“端茶送客”层面的基础礼节都不懂。

语言不仅记载历史,更主要的功能在于文化传承。《史记》是历史,但是其中又糅杂了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若多学科,其信息承载量远超现代典籍。文言是进入中国文化的唯一通道,纵观历代前贤,晚至民国时期,凡学有大成的各门宗师,基本都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

钱穆先生曾郑重提出的学史准则中有: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一些当代比较活跃的青年思想精英,很擅长做西方思想的二道贩子,从道听途说中截获一些只言片语,在对本国文史哲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之下,就一知半解地在本土贩卖。

现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堕落和无所长进,固然有制度因素,但与传统文化的基础松散不无关系。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现在很多人别说写文言文,即使看都未必能看懂。传承文化不能靠《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的史书演绎文本,传递文言文的韵律之美也不能靠网络文学和白话文,学好英语并不等于有了文化。尤其在传统道德伦理不彰的当下,激活遗存几千年的先哲思想,可以消解现代社会的狂躁症和失语症。

增加文言文的教育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应用的通力合作。教育是延续历史文化的核心模式,缩减文言教学就是在主动放弃传统历史文化。鲁迅文章多一篇少一篇都无关宏旨,但一定要加大文言文的教学规模,尤其那些融汇了思想哲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的经史子集,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单独开设文言课程,而不是把文化传承甩给大学中文系。

清人张潮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说的是自由阅读之乐,现在也依然有很多人沉浸在子曰诗云的快乐中,但是相对自由阅读,学校的大规模文言教育,才是决定文明盛衰的根本。

(责任编辑:佚名)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