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诸子百家频道首页 诸子著述 历代研究 发现校补 观点探讨

解衣般礴:庄子眼中的艺术家风范

时间:2013/9/11 15:23:00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浏览量: 1566

绘画也好,宰牛也好,捕蝉也好,都可以成为忘怀世界、自我满足的神游 《庄子.田子方》篇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元君要挑选一个人为他作画,许多画师都赶到宫中。半数人受命拜揖之

 

 

 

      绘画也好,宰牛也好,捕蝉也好,都可以成为忘怀世界、自我满足的“神游”

 

      《庄子.田子方》篇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元君要挑选一个人为他作画,许多画师都赶到宫中。半数人受命拜揖之后,恭恭敬敬站立在一旁;还有半数人濡墨舔笔,等候在外面。这时有一位画师意态悠闲地走来,上前拜揖之后,对那些站立等候的众多画师看也不看,自顾自回到居所去了。国君派人去查看,只见他“解衣般礴”——脱去衣衫,裸露身体,交叉着腿坐着(这在古代是放任随便的姿势)。国君听人报告后,说道:“行了,这一个是真正的画师!”

 

      真正的艺术家大抵有些放诞。唐代草书圣手张旭被人叫作“张颠”,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他“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相传他有时狂兴大发,竟用头发蘸着墨来写字。明代大画家徐渭在诗中自述作画的情景,说是“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成雷”。他的画线条放纵,水墨淋漓,有时更直接把水墨倾倒在纸上,随其散化之形加以勾勒。

 

      倘要举外国的例子,我们很容易想到梵.高。这位贫穷而饱受精神病折磨的天才,只管把他的狂热的创造力倾泻在画布上,用那个时代一般的艺术家所不敢想象的螺旋形线条、耀眼的色调,构成惊世骇俗的画面。那是生命之火在喷涌。

 

      艺术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象征,是对自由的确认。黑格尔《美学》一书中说道:人是一种被限制的、有限性的存在,总是处在缺乏、不安、痛苦的状态,而常陷于矛盾之中。艺术的重要作用,就是它作为主体的自由的希求,从压迫、危机中,恢复人的生命力。当艺术家为了金钱、为了迎合他人的口味而创作时,就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庄子》中那一则“解衣般礴”的故事,正是用对比的方法,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必须完全忘却自身的存在,不怀邀赏之心,没有得失之念,精神充分解放,主客一体,才能使他的创作在最高的境界上得以完成。那些恭恭敬敬站立等候的画师,都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莫不怀着迎合国君的意图,计较利害得失,这必然使他们的作品呈现低下的品格。

 

      在关于中国艺术史、美学史的著作中,“解衣般礴”的故事被反复引用。庄子笔下的那一位画师,被认为第一次表现了伟大艺术家的风范。但是,人们忽视了一桩值得惊讶的事实:在庄子的时代,从事绘画的人只是宫廷中蓄养的工匠,那时并未出现后世那种独立的艺术家,他们怎么可能具有庄子所描绘的那种超然傲然的态度?恐怕庄子其实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风范;他对那位画师的描绘,可以理解为对真正的艺术家形象的预言。

 

      这种几乎是凭空的想象又从何而来?人们如果注意到在庄子的笔下,连厨师、木匠都常常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就不会觉得奇怪了。譬如《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那位大师傅在分解牛体时,能够完全依赖运用心神,手所触摸,肩所倚靠,足所踩踏,膝所抵挡,一切动作,以及进刀割解时发出的或轻或重或徐或疾的声音,无不符合音律,符合舞蹈的节奏,像一场优美的表演。完事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在解牛中得到高度的精神满足。

 

      又如《达生》篇中“佝偻承蜩”的故事,说一位驼背老人捕蝉的时候,“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蝉翼之知”。他的心思完全凝注在蝉上,忘记了世间的一切。所以他捕捉蝉,就像用手拾取东西一样万无一失。

 

      庄子说,庖丁和佝偻老人,都已经从“技”进展到“道”,实现了超越。宰牛和捕蝉的日常性目的,已经被他们遗忘,他们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成为艺术性的创造和精神的享受,这难道不是艺术家的风范吗?


      这是理解庄子的重要途径:他喜欢用艺术化的眼光看待人生及其一切活动。绘画也好,宰牛也好,捕蝉也好,都可以成为忘怀世界、自我满足的“神游”。换句话说,人不论做什么,其最终和最高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为了确认他的内在自由。这一理解是对后人永久的启示。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