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宗教哲学频道首页 佛教 道教 伊斯兰 基督教 天主教 寺庙 宗教胜地 佛缘阁 古代哲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何在政治上失败?

时间:2013/4/12 9:58:00 来源: 腾讯读书 作者: 高鹏 浏览量: 294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曲折而动荡。他是贵族的私生子,从小家境贫寒,幸赖士人身分让孔子能够顺利学习各种知识。 孔子一生最想担任官员,但他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曲折而动荡。他是贵族的私生子,从小家境贫寒,幸赖士人身分让孔子能够顺利学习各种知识

孔子一生最想担任官员,但他的从政生涯并不顺利,而作为政治家的他也不怎么出色。不过孔子对于教育的贡献,确实震铄古今,他提出的忠、孝、信等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号为"万世师表",可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

社会名流的私生子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为宋国大夫,曾任大司马,后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后代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下来,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娶了个老婆施氏,一连生下九个女孩,没奈何又娶了妾,才生了个男孩,取名伯尼,但这伯尼却是个瘸子。

一天,已经六十六岁的叔梁纥去野外散步,遇到了孔子的母亲颜氏。两人一见钟情,或许权力是最好的催情剂,不到二十岁的颜氏便与叔梁纥交好,司马迁称之为"野合",看来孔子的老爸虽然六十六岁了,勇猛仍不减当年。但孔子一出生,他就去世了,可怜孔子的母亲,只能为孔子取名"丘",用来纪念自己爱情的发生地,然后带着孔子迁到了曲阜。

私生子的生活多半较艰难,孔子因此学会了不少谋生手艺。不知道为什么,孔母一直没有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孔母死后,别人才告诉孔子,说叔梁纥是他的父亲。

幽默的麻辣教师

孔子孩童时常模仿大人祭奠,崇尚礼节,从小就获得了好礼的名声。成年后的孔子,长得高大异常,按照古代尺度约有九尺六寸,相当于今天的两米左右。而孔子据称精通六艺,骑马、射箭样样行,身手十分敏捷。

尽管一表人才,但因贫穷之故,孔子先去大地主季氏家做了个小吏,相当于现在的出纳,掌管粮食、牲口等财物的收支。这个工作虽然很无聊,但也让孔子的名声慢慢传扬开来。孔子三十五岁时,鲁人南宫敬叔来向他学习礼仪,从此,孔子开始了教师的生涯。

当时的人想学知识,不但要有钱有闲,还要有点社会地位。但孔子收徒弟的条件十分简单,只要缴学费---逢年过节送几条猪肉来。孔子门下学生据说有三千人,可获得学位的---精通六艺的---不过七十二个人,这个成才率看起来不高,不过与后世相比也算不错的了!

孔子拜见了老子之后,在老子的赞赏之下,名气也跟着大了起来,学生一天比一天多,各国都有人来追随孔子。

作为教师,孔子的幽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职业、性格大不相同:有子路那样好勇斗狠的莽撞学生,有听话的颜渊,也有爱好学问并有所成的曾子。《论语》中常见子路被孔子一顿数落的场景。孔子的幽默也感染到他的学生身上,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颜渊落到了后头,孔子很生气,见到颜渊之后就训斥道:"你死到哪儿去了?怎么现在才来?"颜渊也不含糊,回道:"你老人家还活得好好的,我怎么敢死呢?"过于严肃的教师,最应该看看《论语》,看看孔子是如何教育学生的,从执教的风格来判断,说孔子是麻辣教师一点也不为过。

失败的从政生涯


孔子一生的最大愿望,是从政并做出一番成绩来。他的各种理论如提倡"礼"、 "仁"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政治纲领。当时的中原,大小国家林立,虽然名义上同在周王室的旗帜下,但实际上早已独立。孔子拿着自己的政治纲领到处鼓吹。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他一度跑到齐国发展,游说齐景公建立礼制,齐国名臣晏婴指出孔子提出的厚葬会浪费钱财,而官员拜见时的繁琐礼节根本不实用。

晏婴从施政的实际出发点来辩驳孔子,击中了当时缺乏实务经验的孔子的要害,齐景公最终也没任用孔子。之后许多年,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四处谋职---颇似今天的名经理人,带着自己的团队跳槽一般,相当的气派却苦无良机。年届五十的孔子一度想到一个名叫费邑的小城去当官,但遭弟子子路坚决反对而作罢。不久,孔子终于在鲁国谋得了职位,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管理全国的刑法。

除了管理刑罚以外,孔子还兼任过司仪,相当于今日的礼官。在此期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谈,孔子向齐国展示了正宗的礼法。据说齐国因此而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孔子在五十六岁时代理了鲁国的宰相职位,在行使权力的第七天,就杀掉了同样也是大夫的少正卯。这件事情真是匪夷所思,因为后者并无实际的罪行,孔子却说他犯了五种罪,都和个人私德有关,说少正卯是个爱搬弄是非、没有才学的小人。如果此事为真,作为政治家的孔子未免显得也太幼稚了些。司马迁说其后的三个月,鲁国的政客都不敢贪污,应是被新任宰相的举动给吓住了,但话说回来,用刑罚来恐吓并不是个好办法。鲁国的另一大问题是权臣的势力过大,对此,孔子的策略是拆毁三位大臣封地的城墙。但这些城墙乃是防御所需,因此最后只拆毁了一家城墙,权臣势力过大的情况并未改观。

孔子代理宰相仅三个月,就自己辞职了,据说是看不惯鲁定公爱好女色的缘故。实际上,考察孔子执政期间的事情,很难说孔子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毕竟在当时尔虞我诈的政治氛围中,单纯以儒学治国,终究难以成气候。

十四年周游列国出售学说

离开鲁国之后,孔子便周游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学说。当时的国际形势,小国面临被大国吞并的危险。孔子的学说"礼",往往被大家挂在嘴上,却难以付诸实行。孔子也不想变更自己的施政方针。有一次,卫灵公欲向孔子请教行军打仗的事情,惹得孔子极为不悦,说: "祭祀的礼节我知道,但打仗的事情我可从来都没学过。"当面给卫灵公钉子碰。

从性格上来看,孔子是个理想主义浓厚的人,但执行能力不高。要在各国出售自己的学说,见缝插针推荐自己是很重要的,然而孔子写的自荐信却一点也不见效。孔子在叶城停留时,叶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没说出具体的方策。第二天,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不知该怎么回答。孔子知道了以后,便写了一封自荐信,内容如下:"孔子其人,好学不倦,教育别人也不知疲倦,常努力工作到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便忘了忧愁,连自己老了都忘了。"

这样的自我介绍,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应是不错的,但对一个政治家而言,可就太不合格了。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最后并没有获得实际成果。

文化巨人是怎么练成的?

也许正因官场失意,造就了孔子文化上的巨大成就。孔子的学说,最适合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统治,如同汉代。孔子的儒家学说因其统治需求,被不断地挖掘、扩充,并发扬光大。

孔子很会讲道理,在《论语》的师徒对话录中,不难看出这些道理施行的难度。而孔子编辑《春秋》,不是基于史实,而是按自身对礼法的理解来重述,加上了一番道德价值的判断,如"弑":指臣下杀害君主。于是《春秋》笔法,成为后世历史学家批判的常用手法。

孔子去世以后,随着后代对儒家学说的重视,他的思想被一代代地挖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积月累。至今,孔子的思想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