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宗教哲学频道首页 佛教 道教 伊斯兰 基督教 天主教 寺庙 宗教胜地 佛缘阁 古代哲学

弁山宗教胜地碧岩 文化杂谈 般若文海 佛缘网站

时间:2012/5/31 13:40:00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采集侠 浏览量: 472

弁山宗教胜地碧岩南太湖风景最胜当属临湖而立的弁山,而处于弁山北麓俯视太湖的碧岩,可称得上是弁山冠上的一

弁山宗教胜地碧岩

南太湖风景最胜当属临湖而立的弁山,而处于弁山北麓俯视太湖的碧岩,可称得上是弁山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名山僧占多。碧岩也无例外,上、中、下三处清幽之地均建有古寺名刹,近期又都重建,金壁辉煌,成为南太湖一道亮丽的宗教旅游风景线。

碧岩在长兴县城东南20公里的弁山北麓,海拨300多米,属洪桥镇前、后城村。据长兴地方志记载:“碧岩在弁山,弁有三岩,曰秀岩、云岩,惟碧岩最胜。上有碧岩(禅)庵,俯视太湖,洪涛万顷,弥漫无际,岩傍有瀑布泉二道。”看来碧岩的自然风光,在历史上早已闻名。明代归安(今湖州)人张睿卿,摘碧岩十二景,一一为疏:曰龙口、七星台、石壁、珠帘水、瀑布泉、金莲池、香炉峰、酌泉亭、不朽木、舍身崖、望湖亭。这十二景,除了不朽木和人工建筑被毁外,其余天然胜景,依然保存完好。

正因为碧岩居高临下,通视太湖,又有众多自然景观。于是被僧人看中,在此建庙宇,开辟登山石路,加上文人墨客探幽赏景,作诗吟咏。碧岩从北宋开始便名声大噪。据清顺治《长兴县志》载:“宋淳佑初(1241年),华亭(今上海松江)僧如莹,至山夜上,岩扃有白衣人语之曰:岩上平衍可庐以居,且尽得峰峦、瀑布之胜。一老人傍立曰:弟子白龙王也,师为是否当守护伽蓝。已而,施者坌集,遂成宝坊。题曰:碧岩精舍。后遭火,僧智仁重葺,自山址为石磴,八百三十级,至于庵前。下瞰太湖,为一方胜景。元至正十六年(1356)毁于兵火。明洪武十六年(1377),重建,并寿圣禅寺。(原载明顾应祥编《长兴县志》)”。

上述记载,详述碧岩精舍始建于13世纪中叶的南宋。遭火灾后第二次重建,才修建登山石路。至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碧岩寺。嘉靖期间,长兴顾家潭人、南京刑部尚书、着名文人顾应祥,年七十多离长56年后登上碧岩,并赋诗一首,盛赞碧岩“吾乡胜景无过此!”顾应祥政坛上的好友、曾任工部尚书的刘麟,流寓长兴时也在碧岩石壁上题诗:“木落前溪渡,沙平南石行。日华山间背,云彩树阴晴。”至今,碧岩仍留有摩崖石刻、文化胜迹多处:在珠帘泉石壁上刻有字径达尺余,带有金石味的王羲之行书“寒泉”二字;有传说是苏东坡所书的“清空世界”(已从地方史料中查证,此书为碧岩禅庵一僧所书)。在岩壁上还留下无名氏题刻的“餐霞”二字,字径达四寸。从字义上可见,这是道士题刻。说明碧岩不只是佛教的“天下”,而是融合了释、儒、道的统一体。碧岩最有名的二道景观:一是珠帘泉。在高达十余米的石壁岩崖处,渗出一串串银泉,飞垂而下,跌落在石径上,发出噼啪之声;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烁,若有“天晴风雨闻”的感觉。要是在盛夏登山到此,顿觉凉意袭身,深感石壁上“寒泉”的贴切用意。二是瀑布泉。珠帘泉汇流石径,一股清流飞泻而下,直捣幽谷,同时发出轰鸣之声。在石壁对面岩石上酌泉亭(望湖亭)遗址尚存。在上个世纪40年代,海宁人干人俊修的《长兴县志》(手稿)卷首,碧岩风光照,望湖亭清晰可见。碧岩精舍的始建者,被称为“白龙王”(是护卫伽蓝的的使者),所以在碧岩冠以“龙”的胜迹也多。有“龙口”,一天然石洞,犹如张口吐舌传说中的龙口;有“龙头”,突兀于弁山山腰上的平台,碧岩禅庵就建其上,即碧岩;有“龙角”,龙头上原有两棵大银杏树,远处眺望,若两支高耸的“龙角”。直到上世纪1958年代“大跃进”中,为破除迷信,将两棵银杏树砍掉,据说去做了摇船的橹。

2007年6月,长兴县政府,为开发沉睡已久的碧岩寺,由旅游局、建设局、佛教协会牵头分工,筹资700万元,重建从下碧岩经中碧岩至上碧岩的登山道,除一小段柏油路面外,其余全部铺上芝麻色花岗条石。中碧岩建造仿古(明)纪念吕纯阳的药王殿,殿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上碧岩在旧址上建造一座仿唐碧岩禅庵(称金殿),供奉的也是释迦牟尼。殿宇朝向太湖,在舍身崖加上护拦,其他景观一如以前。

(责任编辑:LPP)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