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戏剧曲艺频道首页 戏剧 曲艺 名曲 名剧 名段 名家 艺术人生

评书的未来在何处? 文化书店标杆“风入

时间:2012/6/20 17:15:00 来源: 中华戏曲网 浏览量: 813

文化书店标杆风入松关门了,留下成千上万的传统书店对生死命题的挣扎。评书大师连丽如的书馆风入松,在传统书馆几近消失的环境下选择孤独地活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数字化
文化书店标杆“风入松”关门了,留下成千上万的传统书店对生死命题的挣扎。评书大师连丽如的书馆“风入松”,在传统书馆几近消失的环境下选择孤独地活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数字化听读时代,买书、听书的人锐减了。


  与书店一样,连丽如极为看重的书馆是安放图书的另一个家,但更为重要的是,书馆是评书人赖以生存的土壤。评书大师刘兰芳认为,评书就是书馆艺术,没有书馆就没有评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传统的评书不是人们认为的“广播里的评书”,而是一门极为强调现场的曲艺,说书人持醒木一块、折扇一把,讲到高潮时激动至拍案而起,面部表情和动作丰富,说演相兼。同时,通过现场与观众互动,说书人才能成长更快。


  但如今,书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往事。如果不是出租车里的收音机还在播放评书段子,恐怕连评书这门传统曲艺也已被年轻人遗忘。许多人对评书的记忆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万人空巷听评书”的收音机旁那是一个老百姓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为了听半小时评书联播,人们每天都与收音机做伴。《刘秀传》、《明英烈》、《岳飞传》等评书段子因此走进了千家万户,田连云、单田芳、刘兰芳等说书人肩负起了普及文化历史知识工作,自然成为时代偶像。


  往事如烟,已然消散。当今是老百姓精神生活高度泛滥的时代,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网络游戏、戏剧、动漫等娱乐项目夺走了评书的大部分受众,评书节目也被媒体随意地安排在各种晚会的边角,甚至在一些电视节目安排上早已删除评书。连丽如在10年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悲观预测说,“评书还会活着,但它会越来越差。”


  10年过去了,评书似乎没有越来越差,只是它的出路越来越复杂。音乐人雪村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率先打开了“音乐评书”之路。接着,《听书看戏品三国》等评书混搭影视、戏剧的形式也有了大胆尝试。另一名评书大师田连元将自己的《隋唐演义》评书改编成动漫作品,连丽如的评书也被电视媒体配上动画播出。评书演员孙一则在广播中《大话世界杯》,用评书的形式点评世界杯的比赛,走出了“新闻评书”捷径。连单田芳也受启发而上河北卫视《天下故事会》当起主持人,讲起“新闻故事”。当然,最为成功的还是央视《百家讲坛》,这是评书联播的换代产品,各方学者以说书之形、以历史想象分享上市,承担起了当年说书人向大众普及知识工作


  他们共同开启了一个“新说书时代”,正如田连元所说,只要有人类存在评书就会存在,因为人不可能不听故事。对于说书人来说,评书的新出路就是如何面对大众的新需求在许多人忙碌的生活中,虽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却没有精力去耕读书本。对于爱读书、爱听书的人来说,如果能拿“听两首歌”的时间,换成为“听一个评书章节”的时间,则娱乐与学习相得益彰,实评书之大幸也。


  万人空巷听评书的年代


  评书,又称说书,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讲述历史及现代故事,多为长篇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
 

  评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按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唐代出现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小说。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连丽如等知名评书艺术家播讲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等名段通过电台的“评书联播”,走进千家万户。


  特别是在文革结束不久,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刘兰芳的《岳飞传》引发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一度出现每到电台播出《岳飞传》的时间,人们早早地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听书的盛况。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实不为过。一部《岳飞传》全国有100家电台先后播出过,共有63家电台同时播放,这在中国的说书历史上是空前的。评书节目也成了广播文艺百花苑中的常青树,是全国所有电台的保留节目、王牌节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广大听众心目中的最爱。


  之后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制作了Flash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迷欢迎。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消失,现在很难再看到年轻的说书人了,而年轻的听书受众也是少之又少。


  传统书目用完而新作品少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指出,评书现在主要是缺新作,演员应该努力用新节目、新作品占领舞台。
 

  作为传统曲艺之一的评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行成万人空巷的情景。而今在电视等媒体上,评书节目较为少见。这其中原因如何?


  刘兰芳指出,主要有两个方面。她认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播《岳飞传》的时候多到100家电台同时播,原因是10年浩劫造成文艺舞台上好多文艺节目销声匿迹,反复播样本戏,突然说《岳飞传》一下子人们觉得耳目一新。更主要的《岳飞传》说的是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德,是讲不完讲不尽的,所以受到了欢迎。那一阵没有别的节目。


  刘兰芳说:“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别看听书的少了,我觉得现在是文艺的春天。现在文艺舞台姹紫嫣红,不管是各种戏剧音乐以及外国的艺术都来到了中国,自然就把我们观众的受众面就分散了,我们其中占的股份就少了,这是一。”


  刘兰芳同时指出,但是,在竞争中生存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作为曲艺演员、评书演员更应该努力用新节目,新作品占领舞台。


  “现在主要还是缺点新作。传统的书目100多部已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拼的差不多了,他们的心血流的脚本都用完了,现在需要新的了,新的需要什么呢?这就有待于这一代来完成,有的节目是不错的,《战斗的青春》、《红颜》、《铁道游击队》这些书都说了,非常好。现在节目就写不出那么多了,不过也在写,也在搞。”刘兰芳说。

 

(摘自 《北方周末报》)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