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徽派戏曲明清徽州戏曲文化
时间:2012/12/4 11:26:00 来源: 中华五千年 浏览量: 567
饶璟,歙县北关人,作有《凤凰媒传奇》;
曹应钟,歙县雄村人,作有《救赵记传奇》、《指南车传奇》;
何佩珠,歙县人,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一位徽州籍女戏曲作家,作有杂剧《梨花梦》;
黄兆森,休宁人,康熙辛丑(1721 )进士,作有杂剧《饮中仙》、《梦扬州》、《蓝桥驿》、《郁轮袍》4种;另有传奇《忠孝福》一种;
汪楫,休宁西门人,官至福建布政使,作有传奇《补天石》;
戴思望,休宁人,作有《三侠剑》、《岳阳楼》;
吴震生,休宁人,作传奇《人难赛》、《三多全》、《天降福》、《生平足》、《世外欢》、《成双谱》、《秦州乐》、《换身荣》、《万年希》、《闹华州》、《乐安春》、《临濠喜》、《地行仙》13种;
朱文玉,婺源罗田人,作《梦蝴蝶传奇》。
三、处处延伸的戏曲文化
伴随着戏曲演出和创作的活跃,明清两代徽州的戏曲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延伸。
(一)戏曲刊刻
万历年间的胡应麟曾经描述道:“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徽州的刻书,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本地书坊的刻书;二是徽州刻工受雇于其他地方书坊的刻书。大量刊刻戏曲剧本的书坊有尊生馆、玩虎轩、环翠堂等。徽州的刻工对明清刻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徽州的程、汪两个大姓都出了不少的刻工,尤其是虬川黄氏出的刻工更多,刻印的戏曲、小说也更多。
(二)戏台和剧场
由于戏曲艺术深受徽州人的喜爱,因此,明清两代徽州建立了不少的戏台和剧场。
徽州的古戏台与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文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徽州的剧场似乎不带有多少经营性质,这其中折射出了徽州文化中的一些深层内容。
(三)目连遗响
目连戏是徽州地区长期演出的戏曲剧目,在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郑之珍写定《目连救母劝善记》,就已经有了演出水平很高的目连戏戏班。另外,由于目连戏的长期演出,它又反映出徽州的民风民俗。今天的剧种史研究已经将“皖南目连戏”列为一个课题。1989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中心还将韶坑村老艺人演出的目连戏作了录像。
(四)“三雕”戏像
徽州的雕刻以木雕、石雕、砖雕(通称“三雕”)而闻名。“三雕”的图案内容有山水,有花卉,有人物,也有大量的戏曲小说故事。如《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卷首就选载了《献图》、《射戟》、《挑袍》、《九锡宫》四幅砖雕图案和一幅《全家福》的彩绘木雕图案。这些雕刻立体感强,人物须眉可见,栩栩如生,堪称珍贵的戏曲雕刻。
(五)楹联铺写
徽州明清民居里有不少楹联内容从戏曲中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藏的一本徽州楹联抄本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从来不过几个人真中假假中真愈真愈假檀板轻敲出百千人面孔凭君去取,上下只此一丈地歌而舞舞而歌载歌载舞花毯细铺出亿万里山河任我参观”。这个抄本还有专门的戏曲楹联,有“苏秦联”23副,“伯喈联”57副,“蒙正联”37副,另有“刘智远联”、“班超联”、“韩信联”、“孤儿联”、“荆钗联”等。这样集中地将戏曲故事撰成对联的还不多见,实在是戏曲艺术在徽州文化中的延伸物。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