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进京》:晋剧改革的成功尝试
时间:2013/9/11 16:47:00 来源: 太原日报 浏览量: 766
晋剧振兴的曙光
1月6日,在文化部、财政部举办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授牌仪式上,晋剧《傅山进京》入选2008-2009年度十大重点资助剧目,即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优秀剧目,是山西省地方戏曲的第一部精品,填补了太原市精品剧目空白。在此之前,我省只有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和京剧《走西口》曾获此殊荣。
晋剧《傅山进京》自2007年初被搬上舞台以来,无论是参加国家级的艺术盛会,还是在田间地头为基层百姓的演出,均好评如潮。不仅得到戏曲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也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该戏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三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主演谢涛凭着出色表演捧得了她第二个“梅花奖”、第二个“白玉兰主角奖”以及第二个“文华表演奖”。
《傅山进京》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晋剧振兴的曙光。
2007年元月8日,为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而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在青年宫演艺中心上演。在接下来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傅山进京》在全国各地上演二百多场,不仅仅让山西的观众赞不绝口,而且走出山西,折服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观众。在文化多元化、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娱乐活动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出晋剧,竟然能冲破了地域、语言等种种界限,扬名大江南北,确实令人震惊。
《傅山进京》取得的成绩,是晋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回看晋剧发展的历史,有辉煌期,也有低迷期。山西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晋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戏曲的母体剧种之一,曾经和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齐名,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戏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每年春节,太原有30个剧场都演晋剧,而且分上午、下午两场。即便是平时,每天也有十五六个剧场演晋剧。但是,近些年来,看晋剧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城市的剧场,很少再看到晋剧的踪迹了,即便是在晋剧演出较多的乡村,观众也以老年人为主。同时,剧团和演员的生存也面临危机。全省政府官办的剧团,没有几个能够以团养团的,有一半多靠财政拨款维持,另一半则处于停停演演的涣散状态。有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娱乐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了,看戏不再是仅有的选择。二是晋剧自身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比如伴奏曲调陈旧、唱词难懂、题材老套等等。
因创新而成功
晋剧《傅山进京》的推出,让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创新之一,创作机制上打破地域界限。
《傅山进京》的创作机制是全新的,它突破了地域的界限,邀请全国的名家来共同打造精品。
全国著名的岭南派剧作家郑怀兴创作的剧本,为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提供了充分发挥他们艺术才能的基础条件。导演是执导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京剧《宰相刘罗锅》的石玉昆,灯光由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颇有声望的灯光设计师邢辛辛主控,晋剧音乐由我省著名音乐家刘和仁操盘。这样,省内外名家强强联手,突破了以往地方戏由地方创作班子打造的旧模式、旧框框,放眼全国,以打造精品为中心,为晋剧的创新发展广泛吸纳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创新之二,大胆开拓新题材。
把一个思想家的故事纳入晋剧题材,《傅山进京》是一次创举。传统的晋剧题材大多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多表现金戈铁马、伦理道德、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等。《傅山进京》题材新、故事新、立意新,给晋剧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扩大了晋剧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创新之三,融入体现时代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傅山进京》的整体艺术风貌,已与传统晋剧拉开了很大距离,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新的变化,使人感到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传统精神与现代美学相融的艺术成果。
音乐是体现剧种风格的主要标志。《傅山进京》从乐队配置、唱腔设计、配器,到演唱、演奏,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让观众听了感觉大气、细腻、好听、不烦、不躁,既保持了晋剧的风格,又融入了时代特色,同时也克服了晋剧以往音乐方面诸如打击乐声音过强、有些演员演唱声嘶力竭等弊病。这出戏的乐队建制,打破了以往晋剧乐器“四大件”的局限,改为本剧种传统乐器、民族乐器、西洋弦乐器和当代流行乐器四个部分组成,音乐色彩丰富,时代特色明显。
创新之四,谢涛的表演出新。
一出戏的灵魂是演员。在《傅山进京》中,谢涛以精湛的演技表现了傅山的阳刚气、书卷气,以及闲适雅静、傲岸超脱的气质。她的唱腔打破了行当,打破了旧的套腔程式,听起来既不是老腔老调,还具浓郁的晋剧韵味,是一种既清新悦耳,又符合人物思想感情,并且有时代感的新唱腔。她是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人称“晋剧第一女老生”。在北京、上海演出,大量年轻观众对她的追捧,让我们看到她为晋剧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正如茅威涛领军越剧一样,谢涛已成为今天晋剧的领军人物。
传承,任重道远
上世纪5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晋剧泰斗丁果仙主演的晋剧《打金枝》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戏剧界引起轰动。上世纪80年代初,李月仙、闫慧贞、郭彩萍、高翠英等又一代晋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的《三关点帅》被拍摄成电影,又一次扩大了对晋剧的宣传。
今年1月底,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出品的晋剧数字电影《傅山进京》历时一个月的拍摄在太原封镜,预计将于6月份与观众见面。如今,《傅山进京》也将由舞台走向银幕。这意味着晋剧将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让观众通过电影,感受深厚而独特的三晋文化。《傅山进京》获得的这项殊荣为晋剧更好地传承拓宽了道路。
其实,《傅山进京》的尝试,对于晋剧的改革和创新来讲,还只是开了一个头,今后,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更多的晋剧表演院团、表演艺术家、评论家等,继续为保护和传承晋剧做更多的工作。期待这朵艺苑奇葩更加娇艳!■
晋剧《傅山进京》剧照
(责任编辑:LPP)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