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东渐
时间:2013/9/22 17:01:00 来源: 五洲传播中心 浏览量: 606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美术也发生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及至中国、朝鲜、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出现各不相同的发展状况。佛教传至中国内地的时间是公元1世纪,在公元3世纪左右,随着首译汉文本佛经的传世,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与此同时,佛教题材的美术活动已渐成风气。《魏书·释老志》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汉)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证明中国人绘制佛像的历史几乎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一样长,以至佛教及佛教艺术成为仅次于中国古代圣贤思想的另一主要艺术灵感源泉。
北魏的真诚质朴被隋、唐雍容富丽的风格所取代,源于印度的造型元素的逐步消失和彻底中土化偶像的确立,反映了民族意识及儒家理性的回归。唐朝在其昌盛时期,国力和民族自信力均达到顶峰,工匠们将想象与现实相结合,创作场面巨大、秩序井然、气氛热烈、喧腾华丽的画面,内容多为《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等,即佛国所谓“极乐世界”浮华和至乐景观的显现。“经变”成为唐代佛教绘画的主题,佛画的中土化是以世俗因素的增加为趋势的,盛唐时期的经变体现为整体场面的庄严富丽、气象万千与突出世俗趣味的细节描绘的结合。阎立本的帝王画、张萱等人的“琦罗人物”画和吴道子的作品所表现的唐代绘画的一般特征,均可以在同时期的佛寺、石窟壁画中找到,宗教中的至尊人物与世俗世界的帝王、皇后如出一辙,许多经变场面不过是现实场面的夸张或诗化再现而已。
比之南北朝时期较朴素、粗犷的表现形式,唐代经变绘画需要与之匹配的更高超和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唐代工匠通过学习身居上层的官方画家做到了这一点,而宫廷画家也有一部分参与其中,将他们的学养、技法和趣味直接带入经变主题的壁画创作。
隋唐时代的壁画,以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为例,色彩艳丽并富于变化,构图繁复,人物造型以其时贵官贵嫔为范,端庄华贵,男女形貌亦都带有现实社会崇尚的富态。佛前演奏,弦管杂陈,较之印度阿旃陀壁画,尤或过之。在净土变相中以富丽的物质现象,描绘幻想的境界。如彩绘七宝楼台、香花伎乐、莲池树鸟等,将西方极乐世界装饰得非常美丽,与从前宣扬出世苦行禁欲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所绘佛、菩萨、诸天、力士等,大多健硕魁伟、丰腴富态、面目红润、仪表堂堂,于唐人的世俗爱好是完全一致的。画家们展示了其对宏大、复杂场面的控制能力,通常以亭台楼阁表现画面的纵深,以柔和多变的线条描绘天上人间各式人物,有些佛画还点缀以许多人间社会生活场景,乐观、明朗,情趣盎然。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述的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最重要的画家曹仲达、顾恺之、陆探微(?-约485年)、张僧繇(生卒年不详,活跃于502-549年)、吴道子等人,均以擅长佛画而名满天下,从事佛教绘画不仅为他们带来巨大声誉,而且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思维和想象力。南北朝(420-589年)后期,张僧繇的影响很大,他笔法简练,《历代名画记》说他“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因材取之,今古独立,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隋唐以前,张僧繇是中国佛教绘画的开创者和推动者;曹仲达在其佛画创作实践中创立了“曹家样”,为唐代绘画盛行的四大式样之一。魏晋时代的特点是衣服紧窄,大约与印度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 )的雕刻有相似的风格,后与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所创立的“吴家样”并称。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对他们概括的评语。曹画原作大多失传,但看到鹿野苑所藏释迦立像,衣如湿沾体上,就可想见曹画的风格;吴画衣带宽博,飘飘欲仙,在敦煌壁画中还可看到他的画风。
对至乐境界不遗余力的渲染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绮丽景观。当灿烂到达顶点,危机也随之孕育,过度的审美意图和享乐主义终于导致了宗教精神的解体,使原本意义上的佛教美术流于空洞。佛教绘画随着佛教教义本身的中土化,一部分逐渐归于寂静、沉思的图式;另一部分则因宗教内涵的抽空而显得徒有其表。在经历了辉煌之后,以石窟壁画、雕塑为代表的佛教美术在宋代迅速走向衰落。 |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