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学典籍频道首页 诗歌词曲 文章骈赋 章回小说 文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发展和成熟期

时间:2013/9/29 11:00:00 来源: 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网 浏览量: 1394

这个时期的史籍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史籍数量剧增;第二是纪传体史书发达。 史籍数量剧增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约有史书八百余种、一万六千余卷。梁阮孝绪《七录》为史书设立
       这个时期的史籍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史籍数量剧增;第二是纪传体史书发达。
 
史籍数量剧增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约有史书八百余种、一万六千余卷。梁阮孝绪《七录》为史书设立了专类——纪传录,下有细分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等十二个子目。说明随着史书数量的增多,史书的种类也在增多。这个时期史书大量增多的原因是:
 
       (一)历史文献的长期积累为人们编撰史书提供了大量资料。从先秦竹帛史籍的出现算起,到南北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岁月中,史料与日俱增。人们凭借如此众多的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可以大显身手。
 
       (二)纸张的发明与普及,为大量编撰史书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私家修史成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范晔以前,写后汉书的有班固、谢承、司马彪等18家、20种、1049卷。范晔《后汉书》问世以后,除了袁弘《后汉纪》、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以及《东观汉记》的部分内容外,大多散失。房玄龄之前,写晋史的有陆机、王隐、谢沈等18家。此外,晋代还有起居注23种。在房玄龄等《晋书》问世以后,这些书亦陆续散失。另外,这个时期编写三国史、十六国史和南北朝史的也各有二十多家,可见这个时期私家修史之盛。
 
纪传体史书发达
 
       据统计,这个时期的纪传体史书有五十种左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弃其书。”(宋 郑樵《通志·总序》)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此外,这个时期人物传记著作也大量出现,如袁宏《名士传》、皇甫谧《高士传》、梁释慧皎《高僧传》、谢承《会稽先贤传》、陈寿《益都耆旧传》、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刘向《列女传》等。
 
      这个时期的谱牒之作也很多,《隋书》著录有509种、1277卷。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如此发达的原因,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汉代采用“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办法,所谓“察举”即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的地区选拔人才,推荐给中央官府,被荐者经过考核就可以做官;所谓“征辟”,即皇帝和地方长官直接征聘属官。魏晋南北朝按照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各郡推选有名望的人出任“中正”,中正把管辖范围内的各类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称“九品”),然后按照级别先后推荐他们做官。无论察举、征辟或九品中正制,都需要对人物进行品评。九品中正制在司马氏当政以后,品评人物得大权落到势家大族手中,他们品评人物的标准除了门第还是门第,最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那些高门望族为了标榜门第,考耀本族人才辈出,更是大写特写家传家谱,因此促进了纪传体史书的繁荣。
 
       纪传体师叔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其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志、表等。纪传体的优点是分门别类记载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教育等重大制度,系统保存了古代文献,便于人们从各个方面查找史料。缺点是“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史通·二体》)。另外,纪传体也不能系统交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看不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