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学典籍频道首页 诗歌词曲 文章骈赋 章回小说 文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

时间:2014/1/2 16:25:00 来源: 习古堂国学网 浏览量: 381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由刘长卿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

【作品简介】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由刘长卿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原文】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解】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旧的堡垒,包括吴公台在内的当年防御工事。垒:军事工事。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

 

【韵译】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

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富有蒙胧感,请结合原诗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云雾缭绕的山中寺庙隔着深涧,“云峰”和清溪,这些景物都有蒙胧的意态。

  【解题指要】蒙胧感蕴含在“云峰隔水深”中的“云”和“隔”二字,抓住关键字分析自可迎刃而解。

  ②这首诗有清远的神韵,这一神韵从哪些描写中体现出来?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从“寒磬”中体现出来,这清幽的音磬宕出了远神,透露出一点怀古的苗头,让人去想象,这就显得更耐人寻味,且有余韵。

  【解题指要】清远的神韵蕴含在“寒磬满空林”中,“寒”与诗题中“秋”字有关,而“磬”音在秋山中能传得很远,“清远”之意由此而生。怀古之意虽然较难看出,因为诗人只是笼统一提,似乎是对唐王朝由盛转衰寄寓着无穷的感慨,隐含讽今意味,但也可从注释中悟出。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