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时间:2014/1/3 16:11:00 浏览量: 387
【作品简介】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写旅中寄友的诗。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开头两句有造作雕琢感。“急夜流”三字,若直说“夜急流”更顺畅得多。然而三、四两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却是随手拈来,清新诱人,江上夜色,如置眼前,足见诗人何等大手笔。这首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此诗的情感很浓,意境很阔大,颇具盛唐风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作者: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解】 桐庐江:即桐江,是钱塘江流经桐庐县境的部分。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暝:指黄昏。 沧江:同“苍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今属浙江,居桐江上游。这里泛言桐庐、建德一带江域。 非吾土:不是我的家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忆旧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扬州近海,故日海西头。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翻译】
【韵译】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评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余恕诚,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点评】 这首诗写作者长安失遇后,漫游吴越,夜宿桐庐江,将去建德,而建德一无亲故,故思念维扬旧游。诗中“广陵”、“维扬”都是扬州旧名或别称。‘隋场帝《泛龙舟歌》有“借问扬州何处在?淮南淮北海西头。”故“海西头”亦指扬州。 夜幕降临,山色昏黄,以诗人失意更兼旅途孤寂的心情来感受,猿啼正是愁音。墨绿色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一个“急”字拟人,隐隐透出“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感。又两句皆暗用通感,“听猿愁”是把心觉移作听觉,“急夜流”则把视觉换为心觉,意境由之深邃。额联是一副工对,使人想到王湾的名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异曲同工之妙.风鸣岸叶是动,月照孤舟是静,相一映衬,更显幽寂。颈联“非吾土”句,用王聚《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感叹建德无友可投,因而忆念维扬。“猿愁”、“江急”、“风鸣”、“月照”合成的境界已十分凄凉,加之孤舟独处,来日不知何投,本一失意之心灵,至此竟被逼出两行清泪。情深语挚,令人感动。中国古人总说:“愁苦之言易好”,因为“愁苦则其情沉著,沉著则舒籁发声,动与天会”(明张煌言语),一个西方人干脆说:“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缪塞语)。如此说来,诗人的不幸,不又是诗的大幸么?
【讲解】 孟浩然:公元689一约740,唐朝诗人,以所作田园山水诗出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长期隐居故乡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引为幕僚。开元末,病疽背卒。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盂”。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盂浩然集》传世。后人“王孟”并称多认认为二人风格相近。其实,多读细品,王维和孟浩然的诗在意境创造和情感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王维早年进士及第,大半生在官场,虽也有不遇之感,但心情毕竟较平静,故诗风雍容和谐,有富贵气息。而孟浩然40岁不第,终生布衣,必然有一种失落感,故其心情颓丧,诗的境界也就孤峭冷清,有很重的感伤情味。本诗便是著例。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