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大三男生捐造血干细胞救北京女子
时间:2012/11/1 10:57: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作者: 胡丽娜 浏览量: 542
原计划采集两次,分两天进行,由于贾嘉宾身体状况比较好,一天就完成了。
10月18日上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采集室里,最后一针动员剂注射完后,贾嘉宾躺在床上开始接受采集。鲜红的血液从右手臂抽出,通过连通的血管导入血液分离机,经过仪器分离分层,提取造血干细胞之后,又从左手臂回流到贾嘉宾体内。
5个多小时后,医生把200毫升造血干细胞装入特制的夹层包里,坐上太原到北京的动车。
当日20时许,北京某医院无菌病房内,造血干细胞流入病床上的女子体内。无菌舱外,她的丈夫抱着三岁的孩子焦急地等待着。半年前,这个29岁的北京女子被诊断为白血病。
两个小时之后,山西省红十字会传来好消息:北京患者的情况很好!
10月22日,记者见到贾嘉宾时,这个身高一米七五左右、脸上常常带着朴实笑容的大三学生,兴奋地对记者说,“太不可思议了!”上午9时刚过,从忻州师范学院来太原接贾嘉宾的老师和同学们准时到达,“他做了一件我们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忻州师范学院数学系辅导员王老师说。
“救人,谁遇到都会做!”
贾嘉宾,这个刚满20岁的忻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大三男生,出生于原平市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学校老师和同学说,贾嘉宾有一副热心肠,遇到难题总能设身处地换位考虑,大家都很喜欢他。
贾嘉宾的母亲是村里一名乡村教师,父亲常年外出,背着一个被他称为“老伙计”的工具包给别人做电焊工。深知父母供自己读大学的艰辛,贾嘉宾格外懂事。
2010年,贾嘉宾考入忻州师范学院。在这之前,他也曾有过别的梦想,但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这个学费最便宜!”贾嘉宾腼腆地笑着说。国庆放假,他没有去玩,一头扎进地里,帮父母做秋收的活计。
刚上大一那年,贾嘉宾以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参加了学校红十字会举行的第8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公益活动。他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采集了10毫升血样。血液通过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HLA实验室初次检测后,分型结果被传输到山西省分库后融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贾嘉宾顺利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他说从那时起,心里就有萌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为人所用”的想法。
有数据显示,在非血缘关系中,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贾嘉宾说自己“很幸运”,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他接到山西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血型初次配型成功,他毫不犹豫地答复:愿意捐献。在这期间,贾嘉宾没有向学校任何人提起此事,直到学校接到市红十字会通知,再与贾嘉宾联系时,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救人,谁遇到都会做。”
“给人家许了诺,那就去吧”
“最难的就是父母这一关!”贾嘉宾对记者说。正如他当初在志愿者申请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前,并没有向家里“报备”一样,这次捐赠,他也是“先斩后奏”。
5月初,听到配型成功消息后,贾嘉宾兴奋不已,便向父母表明了自己意向,但随即遭到强烈反对。“我最担心他的身体!”贾嘉宾的妈妈忧虑地说,“家里就这一个孩子!”“我一开始也很紧张,但听了学院红十字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冬梅老师介绍,而且先前我们学校已经有两名志愿者成功捐献,后来就不怎么担心了。我向爸妈解释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是一样的,可他们就是不放心,坚决反对我这样做。”贾嘉宾说。
6月中旬和7月初,贾嘉宾两次收到高分辨配型结果和全面体检的结果,全部合格。
在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过程中,需要多次的配型试验,这也给捐献者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贾嘉宾坦言,那段时间他也曾有过动摇。“主要原因就是我爸妈,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们不了解,怕我受到伤害。”贾嘉宾想到了父母的含辛茹苦,但又在心里为北京的患者暗自祈祷。
到9月下旬,贾嘉宾等来了第二次体检的通知。“这意味着那头(患者)肯定走投无路了!”同时,这次体检一旦合格,按照计划将在10月初进行细胞采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建议贾嘉宾和父母进行一次彻底的沟通。贾嘉宾左思右想,怕父母担心,他还是决定“先不说”,直到来太原前一晚才把一切通过电话告诉了妈妈。“既然你都决定了,给人家许了诺,那就去吧!”朴实的妈妈在电话里一再叮嘱,“千万要注意身体,不行就别勉强。”采集当天,妈妈没敢来现场,贾嘉宾后来才知道,她坐在家里哭了一个上午。
10月13日,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贾嘉宾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动员剂注射。18日,两个陌生人的命运从此联系在一起。这一天,贾嘉宾成为我省第68例、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第3058位捐献志愿者。为此,省红十字会授予他“山西省红十字会荣誉会员”称号。
奶奶帮忙说服父母
因为是家里的独子,贾嘉宾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特别是奶奶,对孙子更是疼爱。老人在乡里是有名望的老中医,也是出了名的“精干”人。或许正因为如此,她对孙子捐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极其赞同。
就在捐赠前一天,60多岁的老人不顾重感冒,只身一人赶来陪同。采集室里,她握着孙子的手,一遍遍重复“娃,再坚持会儿!”老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贾嘉宾从小就有晕血症。小时候,看到奶奶给别人打针,贾嘉宾总会被吓得避开老远。上了大学,同学喊他去捐血,贾嘉宾“还是溜了出来”。“为什么决定捐细胞呢?”记者问。贾嘉宾的回答很朴实:因为可以救人,配型成功很难。“其实这次最该感谢的人是奶奶。”贾嘉宾说,奶奶知道他的想法后,非但没有反对,甚至还帮助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奶奶是个大夫,或许她更能理解患者翘首以盼的心情。”“说实话,采集干细胞像抽血一样,并没感觉到疼痛,但采集时不能动,在床上躺了5个小时,全身都发麻。”贾嘉宾说,原计划采集两次,分两天进行,但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好,一天就完成了。“现在,我希望用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告诉爸爸妈妈,也告诉所有人,这件事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截至发稿时,记者通过山西省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造血干细胞已成功输入患者体内。为了保障双方利益,贾嘉宾没能当面见到这位姐姐。从北京来取样的大夫转交给贾嘉宾的一个信封里,是一封长长的感谢信。“您给了我重生的希望,让我在最绝望的日子里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收拾行李的时候,贾嘉宾把这封信放进了书包的最里层。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