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有个《百家讲坛》,请的是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而在太谷县北郭村却有个村民大讲堂,村民以通俗
央视有个《百家讲坛》,请的是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传统
文化的目的;而在太谷县北郭村却有个“村民大讲堂”,村民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现身给乡亲们讲习经典
文化,搭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
村民代表赵大喜、刘永花咋也没想到,自己还能登上村民学校的讲台,用地道的太谷普通话给乡亲们讲习经典文化,讲争创和谐家庭的亲身经历。
12月5日,在太谷县水秀乡北郭村村民学校,记者一提起村民大讲堂的事,他俩的脸上便堆起了笑容,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赵大喜说:“村委确定我讲课后心情很激动,就结合本村实际给村民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目的是让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所提高。人只有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到好的习惯。”刘永花也告诉记者:“孟子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而三次迁家,就是为了能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为他后来的学识渊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用大家身边熟悉的事例讲课,村民们乐呵呵地直点头。”
科学文化素质存在缺位
“村民大讲堂”应运而生
村民学校建设既是历史的延续与传承,又是太谷县北郭村开发建设大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提高村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北郭村办起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农民在收工之后走进学校学科学、学技术,劳动大学校在那个特定年代为北郭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北郭工业园区日新月异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凸显出创办村民学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居民楼、商用楼和一座座厂房的拔地而起,越发加快了北郭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从根本上转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及就业观念。面对大发展带来的大变化,运用何种载体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失地农民加快适应向市民化角色转变等问题,已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在北郭村规划园区建设开始后,太谷县委、县政府就把加强社区教育、构筑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本县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去年9月,该村迎来了太谷实验小学智美焰等5名优秀教师团队来村交流,他们一入校就带领全体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竖笛武术进课堂、书香校园创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工作。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校内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校外努力压缩书写作业,大力提倡学生自主读书。可是,家长的不满情绪也就传到了学校:“正经的书还学不过来呢,天天让孩子们读闲书,这些城里教师究竟搞得什么名堂?”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太谷实验小学家长学校22年的办学经验启发了他们:只有改变家长的观念,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郭村学校要发展,必须创办家长学校。只有家校一体,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他们把想法与校、村领导进行沟通后,得到了大力支持。村委主任张三喜认为,办一所村民学校受教育的范围更广,更符合北郭村大发展形势的需要。于是,他们共同研究出台了村民学校工作方案,由村委牵头,办起了全县第一家村民学校,村委主任担任村民学校校长。
三支讲师团队登台亮相
手机调成静音座无虚席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对北郭村民学校的创办,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该村把村民学校作为村委会工作的载体,看作是传达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通道。在村民学校里讲开发形势、讲拆迁政策,以此点亮村民心中的明灯,引导村民积极服从、服务于园区建设的需要。将优秀村民代表请进村民学校里来讲经授道,传播和睦邻里、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以提高村民道德水平。同时请优秀交流教师给村民讲先进的育人理念、家教经验,提高村民家庭教育的水平。村民学校还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村民学习种养技术,让村民增加经济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
首先,他们聘请了三支讲师团队。教师讲师团由学校领导和交流教师组成,村民讲师团由村委成员和优秀村民代表组成,特邀讲师团由社会各界名人组成。其次,他们每月组织一次村民大讲堂活动。讲课人根据主题提前备课。如“传播经典文化,争创和谐家庭”,主要由村民代表讲课。村委要求他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精心选择讲课内容。备好课经审查通过后,要背下来用普通话讲解。再如,“亲子共读,构建书香家庭”,由学校交流教师主讲亲子共读的好处和做法,提高了村民对读书的认识。村委会还为学校捐赠了价值2万多元的书籍,以此推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创建。
杨晓霞、王俊芳两位交流教师对记者说,在她们未到该校之前,学校和家长大部分都是关注考试成绩和课本知识,不注重学生视野的开阔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一些课外读物、文学书籍当作是看闲书不务正业,更谈不上在这方面投资。所以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积累较少。学校通过晨诵、午读等形式以及成立班级图书馆来鼓励学生读书,并召开家长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与他们交流沟通,最终获得了家长们的支持。现在孩子们手里的书多了,家里的书也多了。这样一来,学生思维活跃了,养成了每晚读书半小时的常规性习惯。她俩高兴地说:“通过努力能给学校带来变化,是我们为教书育人尽的微薄之力,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辛苦着、收获着,并快乐着。”
根据农村人的生活习惯,该村把活动时间定在晚上8点半到9点半,村民吃过晚饭就自觉地来到这里,350个座位的礼堂常常是连过道都站满了人。手机都调成了静音,没有一个人接打电话,听课秩序一点不亚于中小学的课堂。每次活动结束后,他们还要组织抽奖活动,以此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学习。村民学校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了村民学校办学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精神文明彰显乡村魅力
尊老爱幼构建和谐社会
近日,晋中市家庭教育推进现场会在太谷召开。省、市、县有关领导来到北郭村民学校时,村委会组织的威风锣鼓队鼓乐喧天,身着蓝色服装的学生方队手持《弟子规》吟诵着,接着朗诵了岳飞的《满江红》、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院内13个装修一新的展板上,《新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剪纸、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展也在其中,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经久不衰。“走进村民讲堂,学习经典文化,争做合格家长,培养优秀人才”的大幅标语鲜艳夺目。教学礼堂里座无虚席,领导和村民们在听取该村支书董新民“村校一体,开创村民教育新局面”的汇报后,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从村民学校创办以来,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清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街道,冬天下雪后用不了半天,全村就将积雪清理干净。路上有了废纸,村民会主动捡起扔到垃圾箱里。看到路上有老人行走,年轻人会主动上前搀扶。村里很多先进青年争先为老年人做义务劳动,形成了和谐社会的氛围。拆迁搬家时,有共青团员捡到7000元现金,尽快还给了失主。村里的麻将声、吵闹声没有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已经成为风尚。到目前,该村已经成立了腰鼓队、扇子队、秧歌队、锣鼓队、象棋队、篮球队、合唱队等十几支队伍,村民的社区活动参与性提高了。在元宵节期间,该村派出了由120位村民组成的表演队伍,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村民们在工作之余,不是组队活动,就是看书学习,既增强了社区教育的活力,又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北郭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民兴奋地对记者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的村民学校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办学效果十分明显,村民的法制观念和公民道德意识提高了,还培养出一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村民学校这一平台,村校携手,为构建和谐社区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李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