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退休教师吉德顺:岁向古稀心向童
时间:2013/1/27 9:40: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临汾频道 作者: 乔飞 浏览量: 417
2005年,在他已到退休年龄时,因他对教育工作负责认真,学生家长和学校热情聘请他继续留校任教。他不顾病魔缠身,一面打针吃药,一面坚持上课,不负家长所望,继续发挥余热,直到把那一届学生送出小学考进初中为止。2007年,在完成了学生家长托付的使命后,吉德顺同志才离校归家,过上了真正的退休生活。
退休回家,老来何为?这是每个退休人员都要面临的课题。是无所事事,颐养天年?还是继续奋进,老有所为?都曾心意茫茫,不知路在何方。在人生的这个十字路口,吉德顺同志也有过犹豫彷徨,但他经过一番抉择,终于选定了后者。而后者就意味着今后必定要吃苦受累。他没有仿效有的人去填补麻将场上的三缺一,也没有照样学样的隔三差五带个马扎东村西庄地去看大戏,因为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曾风趣地调侃自己:老吉没有享福命,闲来无事要生病!在他看来,虚度光阴就是对自己犯罪,碌碌无为就等于自戕,而珍惜时光老有所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珍爱生命。
他热爱文学创作,教学闲暇他曾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且收获颇丰。退休后,他认准这个既定目标,笔耕不辍,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8年,他苦战三个多月,整理加工了自己的原有诗文、散文、小小说、故事,出版了《寒梅集》,完成了此生第一个夙愿。此书内共收录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72篇,其中不乏精品。如诗歌《灵感》、《典型的生命》、《晨殇》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诗刊》上;故事《墙脚鼠听房》发表在全国优秀期刊《故事会》上;小小说《锦囊妙计》和诗歌《摘棉花的妻子》发表在《山西日报》上;诗歌《雪花恋》和散文《水中月儿》发表在《新田》杂志上;诗歌《冬剪的姑娘们》和散文《耳畔犹响蝈蝈声》发表在《临汾日报》上。各篇在社会上均有一定影响。
汶川大地震后,他写了不少古体诗,歌颂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其中有不少好的诗句。如:乳婴警妈怀中暖,白衣天使月下寒。超级战士夜不寐,护花园丁躯长眠。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他又写了不少古体诗,歌颂赛事盛况,抒发爱国豪情,读来令人振奋。如:金牌数十榜首立,豪杰诸路刮目观。病夫百患去何处?雄狮一吼震云天。
近几年来,他对自己的诗文精益求精。写自由体诗,要求文字更加含蓄、凝炼,以一当十;写格律诗,要求在押韵、对仗、平仄等方面都合乎格律,诗意也更臻完美。像自由体中的《雪人》:经得住寒风的批评 受不起阳光的表扬。仅两句16字,就把此类人的两面性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格律诗中的《七律·赠张行健先生》中的颔联和颈联:艺苑潜心修正道,文坛横槊叱风云。清风细雨开愚钝,碧草红花醒暮春。合乎格律,文句也很优美。
吉德顺退休后的生活既充实而又丰富多彩。除读书撰文外,还要参加田间劳动,诸如浇地,除草,撒肥料,喷农药。每天早上,坚持晨炼,跑跑步、打打乒乓球。午间闲暇,学学书法、练练毛笔字。村上邻友过红白喜事、建房上梁,求他写对联,他有求必应,借机检验一下自己的书法水平。“爬格子”费脑费眼,疲累了他就唱唱歌、弹弹琴,调节一下神经。他爱好多多,做事多多,但始终没离开一个中心,那就是文学创作。他说,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创作,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我的生活。
由于笔耕不辍,持之以恒,他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继2001年获得“襄汾县第一届文化新闻人物”的殊荣后,2010年,他的《“墙脚鼠”听房》一文获得“襄汾县首届华彩杯文学奖”。
荣誉面前,他很冷静和低调,常常寻找自己的不足,力争在文学创作上再接再厉,以求更上一层楼。他喜欢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对这两句诗的伤感和失意的情愫有点儿不认可,所以他更爱叶帅的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里录他的一首七言绝句,反映他退休后心情的真实写照:老来最爱夕阳红,岁向古稀心向童。愿与时光争分秒,无心庸碌享闲情。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