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骑车送女上学”
时间:2012/7/4 10:15:00 来源: 未知 浏览量: 558
这两天,有一位父亲骑车送女儿上学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这位父亲是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他说自己几乎每天都骑车送女儿上学。很多网友对此都表示深受感动。有网友称,“对后座的孩子而言,骑车的是一个好爸爸!对芜湖人民而言,骑车的是一个好市长!”(6月2日《新安晚报》)
看到这张照片,我内心很温暖,也被感动了。我也是一位父亲,女儿和这位副市长的女儿一样,都读一年级。我上夜班,不管睡得多晚,每天早上都要坚持起来送女儿上学,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那种快乐与幸福,写在女儿脸上,也留在我的内心。我相信,骑车送女儿上学的父女,后背贴着前胸,父女之间也同样会有这种幸福感。
像我这样的普通家长送孩子上学,自然是寻常事。但是,一个副市长送孩子上学,而且还是骑着一辆用了8年的自行车。这是就显得很不寻常了。毕竟,这样的场景,是很少见的。倒是一些权力在让司机开着豪华公车送子女上学,并不鲜见。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位“市长爸爸”能一下子聚焦无数网友目光的原因。
公众对权力的感知,往往都是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开始。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副市长,让很多网友觉得是个好爸爸,是好市长,说到底,就是这种日常传递出廉洁、亲民与温情的信号。尽管有网友也怀疑这种行为是在作秀。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权力保持温情有着强烈的期待。不管怎么讲,像詹云超天天骑车送女儿上学,至少要远比一些权力躲藏着暗角里以伪饰行为欺骗过公众情感要强得多。
在一个讲求行政公开透明的时代,不必过度去担心权力作秀,应该警惕的则是,总有一些权力在云山雾罩中魅影晃动虚伪。我们有一些权力也曾对有些外国官员带孩子到便宜饭店吃饭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作秀。现在,面对一个骑车送女上学的副市长,再以这样的论调施以压力,就显然太无聊了。对于公众来说,只会在内心希望这样的行为能够越来越多。
当然,这位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副市长到底是不是好官,也不能因为这种行为就轻易做出判断,那还是要纳入民主与法治的分析框架下来审视。网友对这位“市长爸爸”的关注,本身就说明,今天公众对待官员的期待,已经转向一个低版本的人性观。原本属于正常的父母送女儿上学被关注,本身就凸显了当前官场生态中暴露出来的政治与人性、权力与伦理之间,存在着某种尴尬的矛盾。
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能去谈其他身份属性。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大的权力,他首先还是人,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官员身份,本不应消减这些亲情元素的价值。尽管我们也肯定,今天很多官员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但又必须承认,这个群体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在太多人性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官员要么对子女疏于管教,放纵娇惯,造成“我爸是李刚”现象;要么就是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一起时间越来越少,这种时空距离形成的“官员子女出国潮”一波掀过一波。这一切,自然也会牵动公众对腐败的种种想象。
官场生活展示人性伦理被透支的一面,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一个不愿意亲近自己子女的人,恐怕也很难指望他们对别人子女有多深的亲近感。过去常有一种“父母官”的说法,一个官员把作为父母的角色承担好,至少有助于去体会自己离传统朴素的“爱民如子”境界有多远。这些年,我们的确注重于从制度法律层面去规范约束官员的人性,问题是,很多制度并没有完全驱使官员人性转向光明,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很多权力在践踏人性的底线。从这个意义讲,如何不让政治与权力强大到把人性和良知挤压得失去应有空间,值得反思。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过:使人堕落和道德沦丧的一切原因中,权力是最永恒的、最活跃的。同样,权力对人性伦理可能造成的毁损,也是最有冲击力的。回过头来想想,文革的教训说明,官场的大染缸泯灭了太多人性,政治与人性,甚至就在家庭那几十平方的空间里厮杀。现在,副市长骑车送女上学让公众赞叹争议,这至少表明,在权力与人性之间,当前仍然存在着某种错位。不管这位副市长到底是不是好官,但他给自己女儿一份普通人应有的爱,这种人性底线,何尝又不是走向一切有品质的权力生活基础呢?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