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德·孝频道首页 德孝故事 德孝人物 忠义祠 孝道 道德

最美基层干部——谢建华 我就是地里的一棵庄稼

时间:2013/11/8 11:36:00 来源: 山西日报 浏览量: 3086

1990年,谢建华从山西农大园艺系毕业,整整23年,他始终根扎在五台县这片故乡的泥土之中。由他引种的美国先玉335玉米密植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种植习惯,创造了高寒冷凉山区亩产200

1990年,谢建华从山西农大园艺系毕业,整整23年,他始终根扎在五台县这片故乡的泥土之中。由他引种的美国先玉“335”玉米密植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种植习惯,创造了高寒冷凉山区亩产2000多斤的新纪录,达到了平均亩增产300到500斤的效果。由他发明的玉米施肥铺膜精量播种机,用精确的鸭嘴单粒播种,效率提高20多倍,作业费用每亩节省60多元,亩节省种子2斤左右。如今,这项处于国内领先的多专利技术,经三次改进创新,已推广到山东、河北、陕西、内蒙古等5省区,为广大百姓带去了福音,成为大田作物普遍增产增收的杀手锏。

1968年出生的谢建华,农大毕业后如愿以偿分配到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数年时间,他骑着一辆加重“飞鸽牌”自行车,跑遍了全县500多个村庄的80%以上。土壤、气候、水分、种子、肥料,每一个环节都是学问。每一棵庄稼从选种、出苗到长穗、收获,就像人的一生。23年来,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谢建华风里来,雨里去,每年有200多天奔波在乡下,骑坏了一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举办过数百场讲座,听过他课的农民少说也有5万人。他先后主持并参加了玉米地膜覆盖,农作物新品种更换推广,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脱毒马铃薯繁育、测土配方施肥,小杂粮优质高产等38项新技术的试验、推广、策划工作。

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地膜覆盖,是五台山区农业的一次白色技术革命。刚刚大学毕业的谢建华参与并推动了这项农民称之为“土地盖被子”的工程。如今,到五台山旅游的人们会在春天惊喜地看到,山地里无所不在的“白色哈达”已成为一道风景。

谢建华在乡村注意到,全县近一半耕地播种的是玉米,而且习惯上是稀植大穗,追求每棵玉米的产量而忽视了亩收益和综合效益,成为一个认知误区。2006年,谢建华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反复比较试验,开始在全县引进推广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 “335”优质玉米品种。经过示范户试种,先玉“335”竟奇迹般地突破了亩产2000斤大关,比同等条件的其他品种玉米增产500多斤。先玉 “335”玉米高产高收消息轰动了全县,数年之内,新品种覆盖率达到5万亩以上,全县涌现出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40多个。

传统的人工点播玉米,一抓一把,一长一溜,耗籽耗工,如何发明一种机械,实现施肥、铺膜、精量播种等多项作业的同步完成,谢建华与他的团队确定了新的攻关方向。历时3年,耗资百万,经过无数次失败,反复地琢磨、试验、定型、改进。2011年,一台略显粗糙,但虎头虎脑的钢铁播种机问世了。效益评估,多项作业一次完成,每亩可节省机械作业费用和人工费用60元左右,每亩可节约种子2斤左右,可减少投资10元以上。

20多年来,他像一棵庄稼那样,汲取着大地的养分,在风雨霜雹中结穗产籽。县里的领导看重他的才干,欲委以重任,到乡镇当个一把手。他拒绝了,理由是喜欢这个营生。家里的大事小情经常耽误,八十老母和一双女儿希望他挪个窝,他说乡亲们更需要自己。当年农大园艺系同届的43名同学,80%弃农从政从商了。他感到痛心疾首,他说,有大地就要有庄稼,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和制度体系的缺失,是比病虫害还可怕的事情。

谢建华在故乡的土地上播种梦想,与乡亲们同呼吸,共忧乐,以一棵庄稼的茁壮,融入了绿油油、齐刷刷的青纱帐。记者也由此读懂了他的人生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