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们伟大祖国所特有的艺术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着不同的书体,如人们常说的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是我们伟大祖国所特有的艺术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着不同的书体,如人们常说的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
篆书(大篆和小篆) 大篆,也叫籀文,因周宣王的史官籀,把青铜器上的文字选写在简牍上,用来教授当时的王公子弟们识字而得名,被称为《史籀篇》,共十五卷。“篆” 的本意是画在铜器或玉器边缘的花纹,“篆书”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写在简牍上的字。
小篆,也叫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与
文化,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书同文”。把原来六国通行的各种同义而不同形的异体字和繁难的文字废除,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的标准字体。从书法上看,它的笔画基本上粗细均匀,而且圆润,很像箸(zhù,筷子),因此又称之为“玉箸篆”。字形略长,注重均衡、对称。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相传是秦朝宰相李斯写的。
隶书 “隶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当时官吏们所使用的字体;另一种说法和“隶”字的本意有关,“隶”是附属、协助的意思,是说隶书是当时官方字体小篆的辅助用字。
秦统一天下后文书增多,而秦朝官吏多是靠军功获得提升的,本来学识不深,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篆书圆转的线条逐渐被变成了直线,笔画也由繁杂而变的简省,连接的笔道因书写方便也被打断,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相互认同,形成了隶书体。
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叫“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也是由表形到表意转变的起点,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楷书 楷者楷模也。因为它可以作诸书之模范所以称之曰楷书,列于第一。楷书正而真,笔笔不苟,因之又名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始于汉,成于唐。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 “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行书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
(责任编辑:李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