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汉字汉语频道首页 说文释字 汉语成语 网上私塾 方言俚语 中国笑话 谚语俗语

何为“吹豳雅”?论“豳邑”在晋南汾水拐弯处

时间:2013/7/22 9:03:00 来源: 山西晚报 浏览量: 892

为逃避夏桀暴政,周人的先祖公刘带着族人离开故土,定居到一个叫豳邑的地方。我省学者姚剑先生考证分析,它并非现在公认的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 这个想法的产生有点偶然。 七月

为逃避夏桀暴政,周人的先祖公刘带着族人离开故土,定居到一个叫“豳邑”的地方。我省学者姚剑先生考证分析,它并非现在公认的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

  这个想法的产生有点偶然。

  七月初,为了夏文化的一个问题,打电话请教住在襄汾丁村达四十年之久的考古学家陶富海先生。陶先生无意中说,丁村一座场院的砖门匾上有“吹豳雅”字样,怀疑晋南与“豳”有某种联系,他要我捉摸捉摸此事。豳(音bīn),古地名,今指陕西省西部与甘肃省接壤的旬邑县、彬县一带,豳是邠的古字,豳是周人的先祖公刘从有邰迁出后新的定居地,《诗经·豳风》中的“豳”就指的是这里。这是汉代以后学界的主流看法。按说豳地在陕西省西部,与地处晋南平原汾河东岸的丁村不搭界,何以这里乡村场院的门匾上会有“吹豳雅”呢?

  何为“吹豳雅”?

  吹豳雅一词来源于《周礼·春官·龠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国祭蜡则吹豳颂。”吹的古字为龡,龡,从龠从欠,郑玄注:“《豳诗》,《豳风·七月》也。吹之者,以籥为之声。”刘师培《文说·和声篇》:“龡豳息蜡,音并合于龠章。”吹豳雅,就是用籥吹奏豳人的乐歌,是古代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一种仪式。中春时节,开犁播种,豳人为祈求今年有一个好收成,敲着土鼓,吹着龠,唱着豳人的民间歌谣,演奏着类似“傩”的舞蹈;到了秋收季节,为感谢老天爷的眷顾,豳人会重复同样的仪式。所不同的是,秋天豳人不唱民间歌谣,而是唱“雅”,雅是正声雅乐,即官方指定的乐曲。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是国家重要宴飨场合的乐歌,一般宴飨用小雅。丰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要唱大雅。到了隆冬时节,快过年了,则吹的是“颂”,即祭祀乐歌。此间所说的“诗、雅、颂”就是《诗经》里的“风、雅、颂”。春吹民间风格的豳诗,秋吹怀念本族英雄的豳雅,冬吹祭祀祖先的豳颂,是豳人一年中必不可少的仪式。其他方国也有类似的仪式,襄汾周初时称唐国,以后封给叔虞称晋,应该“吹唐雅”或“吹晋雅”才是,为何要“吹豳雅”呢?陕西的旬邑、彬县距襄汾有千里之遥,襄汾乡村的场院居然会出现这样一块匾!那块匾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可见当年写匾之人必定有些依据呢。

  豳邑的来由?

  豳,作为地名,见于古代文献《诗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春秋以前的诗歌总集,其中《国风》部分有《豳风》一节。孔子论及《诗经》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说,《诗经》所流露的情感,天然去雕饰,真实而自然。很多人把《诗经》当做文艺作品来读,其实《诗经》之最重要价值在于可以当做一部历史书来读,在《诗经》的雅和颂里,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族团的奋斗历史。《诗经·大雅·公刘》就是一幅浩浩荡荡颇为壮观的迁移图:“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就是说公刘率领族人为避夏桀带着武器从有邰出发,到豳以后,察看了豳地的山水地貌,丈量了土地,遂决定定居于此。周人的祖先是弃,弃与大禹同为尧舜时的官,禹负责治水,弃负责教农稼穑之事,后稷是其官名。公刘是后稷的后代,公刘之前其先祖在稷地教民稼穑,公刘世袭其祖上稷官之职。稷地即今天的运城市的稷山、闻喜一带。夏桀暴虐,公刘丢掉稷官之职,才率领族人离开世袭封地有邰,来到戎狄接壤的豳邑。《诗经·大雅·公刘》中除“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大的方位,豳距渭与芮不远。其余如南岗、皇涧、原,都没有办法确定其具体地望。但是司马迁的《史记》是另一种说法,说并不是公刘率领族团到豳,而是公刘之子庆节继位以后才“国于豳”。此说存疑。《匈奴传》里说得和《诗经》一样:“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吴越春秋》也说:“公刘避夏桀于戎狄,变易风俗,民化其政。”《诗经》虽成书于春秋晚期,但其内容却来自西周甚至更早一些,何况《诗经·大雅·公刘》是周人歌颂其先祖的乐歌,岂能讹传?所以,豳应该是公刘率领族团迁居的地方。

  豳在哪里?

  今陕西西部的旬邑县和彬县,被公认为公刘迁居之豳,这两个县的官方网站上也是如此说。

  对于此说,历史上早已有人质疑。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说后稷之时周人拥有的地盘为魏、骀、芮、岐、毕五个地方,武王伐纣以后才拥有蒲谷、商、和奄等东方地盘。魏、芮皆在今河东,骀、岐、毕后人皆以为在陕西,而豳更是远在几百里以外。孔颖达质疑说:“不知其故?”今也有人质疑,钱穆先生在《周初地理考》一文中说:“公刘居豳,本在汾域,并不远涉扶风。”钱穆先生认为,公刘所居的豳地,应该在汾水流域,不会远到陕西西部的扶风一带。理由是,公刘避夏桀之前居住在有邰,说明公刘所居的“有邰”距夏墟不远,夏墟在今运城市安邑镇,所以“有邰”不可能在今陕西武功县。要是有邰在西部,距夏墟有几百里远,公刘也就没有必要“避夏桀”了。

  岐山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古文献都将豳邑和岐山连在一起讲。《后汉书·西羌传》:“后桀之乱,畎夷人居豳、岐之间。”说明豳距岐山不远,其中住着畎夷人,畎夷也称混夷人,属于戎狄一支,此说与“公刘奔戎狄”符合。今岐山在陕西,如果说不清古岐山的地望,就无法搞清楚豳的方位。其实古岐山在河东一带,《禹贡》云:“即载壶口,治梁及岐,”可见梁与岐必定相及。“梁”即今吕梁山东南部,临汾古称“高粱”。齐桓公三十五年伐晋“止于高粱”。《禹贡》描写山川,都是自西而东,《禹贡》把岐山与梁山都归到冀州境内。《汾州府志》:“《禹贡》之文。自西而尽于东,故先壶口,次梁、岐.梁岐之西,水归于河,梁岐之东,水归于汾。”很清楚地说明梁、岐的地理位置就在黄河和汾水之间。岐山也称狐岐山,今山西乡宁县古称狐厨邑,所以古岐山也者,必定在晋境无疑。而况“岐”者,形容山势盘岐,为古代同貌之山的通称,如一衡列之山都可称衡山一样,安徽有衡山,河南有衡山,晋南也有衡山,后世衡山才成了专有名词。梁山、岐山既在晋境,那么与岐山比肩相邻的豳也就不会跑到陕西境内。

  荀邑是第二个关键点。《汉书·地理志》:“右扶风荀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说明豳距旬邑亦较相近。那么河东地界有没有旬邑所在呢?《水经·汾水注》:“古水出临汾西,又西南经荀城,在绛州西十五里。”可见最晚在北魏以前这里有一个“荀城”。这里说的“临汾”不是今临汾市所在地,而是指今襄汾县西南的汾城镇,解放以后汾城与襄陵合并为襄汾县。汾城古代有“临汾县”、“太平县”之称。《水经注》说:“汾水又南过临汾县东,太平在汉固临汾县也”。古水指鼓堆泉,在汾城西南今新绛县境内。《山西水利》2010年第八期载文:鼓堆泉“原名古水、鼓水、古堆泉。又称‘石鼓神泓’,由龙王泉、琵琶泉等29个泉组成。在新绛县西北12 公里古堆村西,为县境之名胜。其西南流入汾河,长20余公里。”公刘后人檀父居于此,因古水而得“古公檀父”名号。号称“河东三凤”的明代成化年间进士乔宇在《游古堆泉记》一文中记述:“泉有清浊二穴,清在北,浊在南……其南北皆平畴低野,亦资泉而溉。”符合《诗经》之《公刘》篇的描写:“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彻田为粮”。阴阳也者,清浊之谓也。“绛州”往西十五里的“荀城”,正是南流汾水向西拐弯的地方,为汾水之阳,是新绛县与襄汾县交界处。旬邑原本是一个方国,晋武公灭掉荀国以后赐给了大夫原氏黯。可见荀城的地望与豳是重合的。旬邑之在晋境,豳地也就笃定在晋境无疑。

  第三个关键点是“止旅乃密,芮鞫之即”之“芮鞫”如何解释?芮即芮国,公刘之世在河东,周灭商以后把芮姓后人封于陕西大荔,是为河西芮国。鞫,水涯尽头。公刘所到的芮显然是河东的芮地,因为此时河西的芮国还不存在。汾水在这里拐弯了,古水在这里流入汾水,到了水涯尽头,可以称之为“鞫”。所以《诗经》说:“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即公刘决定在这里安居百姓。

  最后,关于《诗经》中“涉渭为乱”如何解释呢?水入河称之“渭”,古人说“渭”乃是二水交汇处的通称。公刘所到的豳邑有古水,古水向东南流入汾水,公刘北上渡河,经过古水入汾的交汇处,因而称“涉渭”。

  公刘族团的迁移路线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公刘族团的迁移路线:

  周人可以追溯的先祖是姜嫄,姜嫄是后稷之母。姜嫄之世大概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之期,所以只知后稷之母不知后稷之父。姜嫄是烈山氏神农后裔,世居河东。今闻喜有姜嫄墓可证。《闻喜县志》:“邑西北三十五里有冰池……池东为姜嫄之墓。”姜嫄为有邰氏所生,后稷一族世居“有邰”。后稷在稷教民稼穑,在今运城市稷山县一带。后稷的后人不窋率领族人东迁到了周阳之原。周阳在哪里呢?《魏书·地形志》说,闻喜有周阳城,在县东二十里,几近于中条山下,此处距夏墟安邑稍近。到了公刘之世,为避开夏桀的暴虐统治,公刘率领族人开始北迁,渡过汾水,到达今新绛县和襄汾县交界处定居。这里是一处平原,平畴低野,西依吕梁余脉,东南为汾水所环绕,且有鼓堆泉灌溉之利,极好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公刘,于是公刘与族人定居下来。这才是公刘所居之豳邑,一直到公刘十二代孙古公亶父时还在此。闻一多《天问疏证》解释道:“太王(古公亶父)自古徙岐,太伯失位,复逃归古。”由上述论证说明,到古公亶父时周人才从豳即今晋南迁居到了陕西周原,并把原在晋南的豳邑、岐山、有邰等地名一并带到陕西周原。这个现象不奇怪,带地名及宗庙而迁居,原本就是古人习俗。如商族人把“亳”、舜族人把“历”、“蒲”带到各地一样。

  又,《诗经》中《豳风》所咏,实为晋境之乐歌,而非秦地之咏叹。以《豳风·七月》为例说,《诗》曰:“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八月剥枣,九月获稻。”是说豳邑产丝与枣及稻,与《禹贡》里的对古冀州的描述一致。而《禹贡》描述古雍州今陕西的物产则只有“球、琳、琅玕”,即美玉和宝石,未见有蚕丝。豳人祈年息物“吹豳雅”时伴以土鼓,为晋人旧俗。土鼓乃陶制之鼓,源于唐尧,唐尧也称陶唐氏。钱穆先生说:“唐尧乃始创陶业之君也。”唐尧遗址在今襄汾县城东北二十里的陶寺村。

  由此可知,公刘迁居的豳邑,在汾水流经晋南向西拐弯处以内,鼓堆泉以东,即今襄汾县与新绛县交界处那一片平原地带,无论如何,不会远到陕西西部。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