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汉字汉语频道首页 说文释字 汉语成语 网上私塾 方言俚语 中国笑话 谚语俗语

仓颉授书碑考

时间:2013/10/15 18:33:00 来源: 洛南史志网 浏览量: 828

中华先民的聪明才智,历来备受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的推崇,他们的发明、创造积淀了中华文明的厚土,谱写出了华夏文明的光辉篇章,尤其是汉字的发明创造更具有划时代的

  中华先民的聪明才智,历来备受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的推崇,他们的发明、创造积淀了中华文明的厚土,谱写出了华夏文明的光辉篇章,尤其是汉字的发明创造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于汉字的创立时间和创立者,各种典籍的记载与说法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它的创立者就是仓颉。仓颉,又作“苍颉”(约公元前4200年左右),姓侯刚,号史皇氏,颛顼部族人,系轩辕皇帝的“右史”,祖籍今陕西省白水县城东洛河东岸史官镇。

  仓颉造字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年间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其文中有:“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荀子·解蔽》中说:“故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专者壹也。”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载:“史皇产生能书”。高诱注曰:“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帝王世纪》载:“皇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策海·六书》上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颉受(授)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魁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在纬书所著的《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察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清代许慎编篡的《说文解字》中关于仓颉造字也有一段明确的记述,其文说:“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清康熙二年(1663)洛南知县畅体元主修的《洛南县志·艺文》和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范启源主修的《洛南县志·艺文》皆载录有“仓颉造字于洛水之阴,阳虚山下”的遗迹、拓印二十八字和各种典籍史料,其中乾隆十一年《洛南县志·艺文》载录的江西南昌人、时任云南参义的朱凤英所作的《拟古元(玄)扈山仓颉二十八字》诗曰:“轩皇受(授)凤图,记载元扈山。仓颉廿八字,镌勒万仞间。鸾凤互轩翥,蛟螭相纽盘。闻道秦李斯,摩挲窘且艰。诩能识七八,恐藉欺愚顽。天地有至宝,神物昭人寰。在德不在图,一画透元关。”

  由于仓颉造字的古迹和二十八字拓图遍载古籍,其知名度很高,所以古时凡过往洛南境内的达官贵人、文客显士,无不瞻仰胜迹,拓印字形,以示风雅。每逢官吏到此,当地民众皆要为其练木排、搭高梯,以供敬赏者攀登观看。无论农事忙闲,百姓均要赋物服役,众民不堪其骚扰,后有人趁雷雨天泼油纵火焚毁,从此字迹模糊难辨。

  清代道光元年(1821),洛南知县王森文遍访洛邑民间,终征得拓印真本,摹记勒石,碑树于保安阳虚山下许家庙村(今洛南县保安镇许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额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为“仓颉授书处”;背面题额为“阳虚鸟迹”,下书仓颉所造二十八字。

  洛南人为铭记仓圣造字伟大盛举,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讷敏、光绪五年(1879)县令伊允桢先后于县城东街建仓圣祠一座,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同时将“仓颉授书处”原碑自许家庙村移至祠内,并加盖碑楼,筑砌碑座,供奉于祠左侧。今碑已移存县博物馆内,惜已断为两块,且个别字迹剥蚀严重,模糊不清。

  注:元扈山、阳虚山均在洛南县保安镇境内。“元扈”本为“玄扈”,因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讳而改之,故清代以后典籍中作“元扈”。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