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宗教哲学频道首页 佛教 道教 伊斯兰 基督教 天主教 寺庙 宗教胜地 佛缘阁 古代哲学

兰州的寺庙与寺庙文化 消失特色庙宇文化

时间:2012/12/4 11:14:00 来源: 兰州日报 作者: 张卫东 浏览量: 1697

寺庙建筑是佛教引进中国之产物,以汉明帝始建洛阳白马寺为肇端。大约在南北朝时,始有塔,唐代多寺,宋帝多崇道教,故多庙观,元代,寺以禅院代之。寺、塔、庙、观、庵等宗教
寺庙建筑是佛教引进中国之产物,以汉明帝始建洛阳白马寺为肇端。大约在南北朝时,始有塔,唐代多“寺”,宋帝多崇道教,故多庙观,元代,寺以“禅院”代之。寺、塔、庙、观、庵等宗教建筑,不仅在形式上形成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庙宇文化,还成为信仰文化的主要经典场所。

    兰州的庙宇始建于唐

    兰州有庙宇,当始于唐,以贞观元年(627年)敕建嘉福寺为滥觞。其后,随着兰州在丝绸之路上的突出地位及城居的增加,陆续兴建了普照寺、庄严寺、云峰寺等寺庙。唐代开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吐蕃乘机东侵,广德元年(763年),陇右尽陷吐蕃,大中五年(851年),兰州虽被张义湘收复,但随着唐王朝的覆灭,又被西蕃所占据。期间,除藏传佛教有所建树外,儒、道停滞。宋代立国,其边界不过秦州之优芜(今甘谷)。以后向西拓展,终于元丰四年收复兰州,以既定治国国策为方略,儒道得到崇尚,使唐代后期及五代被胡化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基于此,除恢复重建部分寺院外,传统的宗教场所文庙、道观、城隍等感化说教设施陆续兴建和恢复,如东华观、九阳观、隍庙、文庙等。这些寺院道观,尚能满足当地的善男信女烧香拜佛,还可以满足云游之释道挂单。明清之际,随着兰州在稳定边疆特别是在政治、军事地位的加强,改变了戍守垦边及农牧经济状况,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人口增加。为适应城市结构的这一变化,除了对旧有的感化设施进行修葺、补缮、重建外,还新修了一些寺院,如北塔禅院(北塔山)、白衣寺(东关正街,今庆阳路)、凝熙观(东大街,今张掖路东段)、崇庆寺(五泉山)、金山寺(金城关)、兴远寺(孙家台)、金天观(明建文二年由肃庄王在宋九阳观基础上重建,现工人文化宫南部)、白云观(翠英门)、三圣庙(隍庙后)、龙王庙(桥门街,现中山路北段)、妈祖庙(新关正街,现秦安路)、武庙(关帝庙)等40多座庙观。这些寺庙,分属于儒、释、道三教。从总体分析,属于儒道的庙观,远远超过佛教的寺院,这是明清以来朝廷对道教采取怀柔政策的必然结果,加之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和西方宗教的侵入,传统宗教加速了互为改造、三教合一的步伐。特别是反映道教渊源及三教和平共处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及其派生出来的舞台艺术、民间神话等口头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后期70多处庙宇落户兰州

    清代后期,随着信奉伊斯兰等回教居民的增多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清真寺、天主教堂也落户兰州,兰州的寺庙建筑始有西方文化进入,形成多教并存的格局,使兰州居民的宗教信仰更趋于多元化。特别是清代兴起并开始建设各地会馆,除为兰州带来天南海北的商业文化外,还为兰州的寺庙文化增添不少特色,在外来文化的改造和传统文化的革新方面增加了新气象,成为兰州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民国间,除对金天观、北塔山宫、阁、殿维修和兴建一些名人祠堂外,在庙宇文化的创新与保护上没有什么建树。至民间十年,只在城区及四周尚有西京寺(西京桥,梁家庄东南)、金天观(握桥西)、白云观(北园街西)、太清宫(四墩坪)、老君庙(四墩坪)、行宫(上沟行宫巷)、报德寺(潜园,现兰大二院),武庙(桥门街)、河神庙(龙王庙,铁桥西南)、清真寺(西关正街)、火神庙(西关正街)、嘉福寺(木塔寺,北门西)、楚忠祠(后后街)、真武宫(木塔巷)、玛庙(马坊门街,现永昌路中段)、关帝庙(道门街,今金塔巷)、万寿宫(万寿宫街,现通渭路)、三圣庙(隍庙后)、隍庙(隍庙巷)、关帝庙(余福巷)、马神庙(万寿宫街)、火神庙(火药局旧址,火药局巷,下水巷北)、庄严寺(西大街,现张掖路步行街晚报社)、三圣庙(箭道巷北)、福音堂(箭道巷口),东岳庙、东华观、火祖庙、雷祖庙、妈祖庙(东大街,张掖路东段),凝熙观(山字石)、痘母宫(三字石)、大佛寺(学院街,今兰园)、县文庙(道升巷)、铁柱宫(道门街,今金塔巷)、刘公祠(下官园,民勤后街)、刘(忠壮)公祠(东关下街,庆阳路)、昭忠祠(庆阳路)、忠义祠(下东关)、金花庙(井儿街)、白衣寺(东关正街,庆阳路)广福寺、五瘟祠(南关正街,庆阳路西段)、清真寺(忠信街、南关)、三光阁(行宫西南)、慈云寺(官驿后)、靛园寺(颜家沟)、红厂寺(上沟)、关帝庙(红厂寺西)、三官庙(陆家巷)、天主教堂(小沟头)、五泉山庙、北塔山庙、金山寺(金城关)、龙王庙(莲花池,小西湖公园)、八腊庙(柚川)、兴远寺(孙家台,兰州唯一一处藏传喇嘛教寺院,现由拉卜楞寺管理)等70多处庙宇。 

    清代始占庙产办学

    兰州的庙宇房产被移作他用,始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以甘肃巡抚许容在土地祠创办“新关社学”为发端,至光绪同新学兴起止,先后有龙泉里塾(五泉山)、中营义学(三字石三圣庙)、前营义学(新关祖师庙)、后营义学(官沟沿火神庙)迎恩里塾(东稍门风神庙、小北街荣光寺、西关包公祠)、育英义学(东大街凝熙观)、正德义学(庄严寺)、崇文义学(桥门街关帝庙)、讲义学社(新关正街祖师庙)等都占用庙产办学。民国间,这些义学、社学大部分都过渡为社区和街区的国民学校。义学、社学的兴办,虽在启蒙教育上大有建树,但庙宇文化受到侵害。“五·四”前后,受新生活运动的影响,市区一些庙观多辟为文化、教育等公用和商业设施,如教育拓展会、科学教育馆、工业展览馆、中山市场等,就分别开设于东华观、隍庙、庄严寺和普照寺内。一些学校也在寺庙内兴办,在庄严寺(今兰州日报社)办有育才馆,在风神庙(今兰州十一中校址)办起甘肃测量学校,甘肃第一女子职业学校先迁火神庙(今金塔巷二小),后进万寿宫(今市委西院);还有知行学校(北塔山)、忠粟中学(文庙,今二中)、兰山中学(白衣寺,今兰州市博物馆)、兰山中医学校(白衣寺)等学校,都占用庙产办学。这是兰州的庙产又一次被大量的占用。抗日战争中日机的轰炸,又使一些庙宇毁于战火或破坏严重,如普照寺、东华观、雷祖庙、妈祖庙等。兰州建市前后,一些兴建的国立学校,由于校址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以庙产作为校舍。解放后,在破除迷信的政策下,除了保留南北两山和市区内有影响的寺庙外,一些较小的庙宇多被企事业单位占用,或者辟为民居。“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庙宇的雕塑、壁画虽遭受破坏,但尚有古庙之遗迹保留于原址。迨本世纪初,大规模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由于决策者的鼠目寸光,市区内的庙宇所剩无几,使庙宇文化几乎毁坏殆尽。就连中国儒学的创造者———孔圣人也被发配,其他的就无足轻重了。

    值得一提的是,经明清两代的增修、扩修,使北塔山,五泉山寺庙群既有佛教的禅院,又有道教宫、洞、庙、观,还有儒教的庙、阁、楼以及近现代的祠堂、纪念堂馆,成为兰州南、北两山集佛教、道教、儒教为一山的儒释道文化圣地,也是儒释道互为改造,三教合一的典型去处,至今少有变化。更为可贵的是,城中修建的各地会馆,在彰显各地商旅文化的同时,又使儒、道及庙宇文化增加特色,形形色色的古代建筑,雕塑,南腔北调的舞台艺术,乃至住持、道长,善男信女,都各有风度。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颇具兰州特色的庙宇文化已消失的无踪无影。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