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过的村庄》总导演:每人心中都有一条奔腾的河
时间:2017/12/22 11:10:44 来源: 选址中国综合 作者: 常世江 浏览量: 491
题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奔腾的河流,无论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它前行的脚步。
北京的冬天有些寒冷,在这座钢筋水泥伫立的森林城市里,人们总是行色匆匆,我也是这行色匆匆中的一员,有时夜深人静时,我非常怀念两年里拍摄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的日子。也许从小在黄河的支流延河畔长大,我对黄河有着深深的敬畏和莫名的亲近感,2005年当我第一次站在黄河边的乾坤湾,我的内心受到了的巨大震撼与触动,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形成了一幅天造地设的太极图,甚为壮观。河西岸是陕西土岗乡小程村,对岸是山西永和,苍天厚土,永远和平,社会祥和,寓意不凡。
更让我内心受到震撼的是我接下来采访拍摄的一幕幕,离乾坤湾不远的延川县土岗乡白家山村,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子里住着二十多户人家,村里没有通电,路也是土路,我找到了村里小学唯一的老师冯瑞阳,他在这里已经教了二十二年书了,我到来时他正给只有八个学生上思想品德课《走出黄土地》,在这个学校里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三孔破旧的窑洞,一面红旗,一块黑板,六张桌子,八个学生,还有每个月几百元钱,采访时冯瑞阳哭了,他说农民真苦,孩子们更苦,我再不坚持,这些娃娃们真的要回家喂羊了。我脑海里当时涌现出上个世纪90年代前辈记者采访西北放羊娃的一幕:
记者:你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赚钱。
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
2005年那次黄河岸边的采访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农村落后的面貌、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贫富之间的差距,生存环境的影响,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农村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出路在哪里?这里的孩子该如何走出黄土地?正是这次采访也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力所能及用采访报道呼吁人们关注农村的现状,关注农村的发展。
无论走的多远不应忘记出发时的初心,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你前行,总有一种感动温暖你的内心,不管时间如何推移环境如何改变,我一直奔波在西部农村采访的路上。2005年至今内陆所有的省、自治区我都走过,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到达过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骑着骆驼到达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皮里村……
十多年来去西部农村采访拍摄最多,我用镜头和笔忠实的记录下来那些感人的故事和动容的笑容。拍了二十几部关于西部山区教育、生态、民生的纪实片子,我去了上千个村庄,看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也看到农村一步步的改变,这些片子在当年播出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忘不了在青海南部牧区高寒缺氧、大雪封山拍摄风雪中帐篷学校里孩子们开裂的小黑手;
忘不了平生第一次滑溜索拍摄云南怒江飞索求学的孩子们惊恐的眼神;
忘不了在四川甘洛县二坪村爬天梯采访在悬崖上村庄读书的孩子们;
忘不了陕西紫阳县打着火把上学的孩子;忘不了新疆皮里村爬悬崖、骑骆驼、过冰河的孩子……
这些我报道过的地方,有的有了冬季取暖费,有的修了公路,有的建了索桥,有的盖了宿舍……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斗转星移,时间到了2015年,10年过后,我还是忘不掉黄河岸边延川县土岗乡破旧窑洞里读书的孩子和当地的村民们。此时我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拍摄一部反映黄河流域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巨大变革与百姓真实生存、生活状态的纪录片,这一想法得到频道主要领导的支持,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得以立项。
“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黄河,这条中国第二长河呈“几”字形,在广袤的北方大地纵横驰奔5400多公里,以势不可挡的水势,奔流入海。天然的大手笔打造了无数的自然景观,坚韧、包容的黄河文化也如这绵延不息的水流,滚滚汩汩,跌宕赴前,一直鲜活在两岸人民生活中,深植在人们的心底。千里长河,泽被两岸,赋予大地以生命。黄河两岸的人们依水而居,
不论是采集、渔猎,还是游牧、农耕,黄河是华夏儿女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根。
去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往上数三代,我们的祖辈基本都是农民。一项数据显示,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承载华夏文明历史变迁,承载中国农民情感的载体的村庄,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这其中不乏有些古村落,如何让这些村庄在保护与发展中得以生存?让一些非遗得到保护?如何留住乡愁?如何让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不出现断层?正如作家冯骥才先生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黄河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她就如一匹奔腾的烈马,很难驾驭,中国农村又是一个庞大的命题,绝不能有半点亵慢。从策划到拍摄播出也是历经磨难波折,遇到资金短缺,故事内容推倒重来,在黄河源头拍摄的摄制组遭遇翻车,为了拍到日出日落,星空延时,摄影把帐篷扎在了山头,摔坏了三架无人航拍器。
春节期间,当大家都阖家团聚时,我们还在村庄里进行紧张的拍摄,有的村庄冬天非常冷,大家只好和衣而睡蜷缩在炕头的被窝里。
摄制组成员由60后、70后、80后、90后组成,大家的观念思想也有代沟,也有碰撞,会对拍摄故事持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我觉的这也是有利于我们的创作。所以纪录片里尽量涵盖了老人、中年、青年的主人公,有固守土地的农民,也有在城市里拼搏的年轻人,有走出黄河岸边的大学生,也有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坚守在村里的乡村教师……
当拍摄完毕,准备进入后期制作时,我突然陷入了一种迷茫与困惑,我每天在反问自己,拍摄这个纪录片到底想表达什么?客观真实反映当下中国农村的变革,回避不回避社会矛盾与现实?千百年来,农村为什么总是最落后的?农民为什么总是最穷的?如何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整个人时而亢奋,时而焦虑,有时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内心像一条河流,时而平静,时而奔腾。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奔腾的河流,每个中国人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就是黄河的“支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首《黄河大合唱》犹如号角,抒发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唱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陕北东渡黄河时,他深情地望着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面对惊涛骇浪的黄河之水,心潮澎湃,沉思良久,深深地感叹道:“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万水千山,黄河奔流不息,百转千回,沧海桑田巨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当一位来自北京的少年来到黄河岸边黄土高原,七年后当他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间历炼后离开黄土高原,驻足凝视黄河,回望这片土地时,他在思索如何让这块土地的人们脱离贫困走向富裕,四十多年后年轻的少年成为了共和国的掌舵人,用黄河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带领人民迈进了一个新时代,他的名字已家喻户晓——习近平,陕西乃至全国我们年轻的一代人更亲切的称他为习大大。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是因为我爱着的这块土地太深沉。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农村的现状,理解农民的疾苦,直面不回避农村存在的问题和真实现状,对农村存在的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与思考。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振兴乡村战略,我想这是对我十多年前在西部采访对农村未来忧虑的完美解答。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数的中华儿女也从黄河得到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从大河两岸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们不忘初心,反哺故乡,反哺母亲河,在这片热土上挣扎、拼搏、奋斗,上演了一个个有关家园梦想的动人故事。
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解读黄河流过的村庄,展现村庄里人们和谐、幸福的生活以及人们的乡村梦想。纪录片以小切口、低视角、大主题的方式,对黄河流域的的人文进行深度挖掘,融入时代热点话题,如农村房子、教育、就业、婚姻、梦想等,展现社会转型期黄河流域村民真实的生活、生存状态。
在故事选取上也有“回归”意识,将拍摄对象准确定位在村庄及村庄里的人物上,突出时代感和纵深感,增加对村庄和人物的透视力度。同时对黄河两岸村庄进行科学真实的调研拍摄采访,关注那些生机勃勃、发展良好乡村的同时,也关注那些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成为空壳村的村庄,反映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真实情况。给观众呈现黄河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黄河两岸村庄从上游、中游、下游的整体印象。
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以百姓视角、国际视角、历史视角、时代视角等四个角度挖掘黄河流过村庄的文化内涵,表达黄河不同的声音,同时突出了三农声音,也不回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纪录片里既有兢兢业业为保护生态的黄河源头的基层干部,也有为家乡发展四处奔走的有为青年;既有为乡村教育扎根四十年的乡村教师,也有古老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既有为红枣卖不出去,为儿子结婚费用发愁的陕北农民,也有从世代居住在黄泛区喜迁新居的农民。反映了黄河流域农民、城市打工者、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者、民歌手、基层公务员、乡村教师等等黄河流域百姓群像。为黄河流域的百姓肖像,就是为中国人肖像,展现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力争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村百姓都能找到自身的影子,能引起情感共鸣。反映黄河流域百姓故事,就是展现黄河文化、黄河文明、农耕文明,就是反映新时代的变迁,就是展现行进的乡村中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就像永不停歇的黄河在砥砺前行,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今天,在急需文化回归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信仰、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怀、有温度、有温暖的作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部纪录片不是鸿篇巨制,它是一部投资非常小的纪录片,在同类纪录片当中投资可能只是它们的零头,甚至经费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硬是苦苦支撑了一年多。纪录片只有日常你我生活中的小人物、小故事。黄河岸边乡村平淡的生活、平凡的故事,但他们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苦苦拼搏奋斗着,黄河静静地流淌,日子年复一日继续。正如从黄河岸边、黄土高原出生成长起来的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写:“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奋斗。”一个村庄的故事就是一部民族史诗,每个人都有梦想与追求。我们纪录片要做到的就是冷静记录、真实记录、平实记录,单纯表达,为时代肖像,这是我对这部纪录片最简要的定位。电视是个遗憾艺术,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这部纪录片,它还是存在许多缺憾与不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纪录片终于要播出了,悄然间头上添了些青丝,但总算完成了一个心愿和梦想。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行程上万公里,一年多时间里摄制组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克服资金和拍摄困难,长达一年多的真实记录,一个村庄就是一个黄河流域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缩影。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是向黄河致敬,是向这片热土致敬,是向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也是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纯朴、善良、拼搏、奋进的伟大黄河子民致敬。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奔腾的河流,无论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他前行的脚步。
(作者简介:常世江,陕西延安人,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首席编导,人文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总编导。长期奔波在西部农村采访,创作出了一系列社会反响强烈的纪实作品,如《温暖有多暖》、《喊叫水乡的呼声》、《怒江的孩子我们“飞”着过江》、《云端上的学校》、《大山里的“自助餐”》、《遥远的牧场》、《骑骆驼求学记》等。)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